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一句话,这也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大征服》这本书主要是说分久必合,阿拉伯由一个小小的部落,通过迅速的扩张,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国征服之路。
从最初的传道开始,先知穆罕默德归真之后。继任的哈里发们,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632年到750年,基本完成了从东到西横跨欧亚大陆的强盛版图。西方直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方直阿富汗荒凉山区及莫克兰,甚至和大唐交过手,据记载是他们胜利了。往南到信德,往北直到法兰西才受阻。
为什么他们会走上征服之路呢?有一个原因应该是他们产的信仰发生了膨胀。觉得除了真主以为再也没有其它可以再让人获得幸福的途径,而简单的布道产生的影响没有这么迅速,这种膨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于是他们开始向外扩张,传输自已的理念,增加自已的统治范围。民族信仰和将士们的激情都到达了一个极佳的状态。反观周围,一片破败。
内部因素。
凝聚力。他们的最高领导是哈里发,意思就是真主在民间的代理人。622年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其中后续的三任继承者(艾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任,叙利亚,欧麦尔634-644年在任,奥斯曼644-656年在任)都一起随队前行。630年以武力成功控制麦加城,差不多算是大征服的起点。
在此期间建立起一批完全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有优秀的领导人,继任的哈里发(艾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任,欧麦尔634-644年在任,奥斯曼644-656年在任),有勇猛的军事指挥官,叙利亚的哈立德,埃及的阿慕尔,伊拉克的萨阿德,北非的乌格巴,西班牙的塔里格,河中地区的屈底波。
将领们绝对的服从,哈里发只要写一封信,就可以召回。并且他们被撤职召回时,都会乖乖的交出职位回到首都,接受处罚,承受羞辱。这种绝对的力量,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在凝聚力上无疑是非常强大 的。
普通士兵有坚定的动机和高昂的士气!为了真主而战,胜利了赢得荣誉,失败了进入天国。他们坚信征服运动是从暴君的手中解放普通人民。
外部因素。
540年前后地中海鼠疫爆发后的一个世纪中,人口都严重衰退。到处不见人的踪迹,没有人,当然就没有抵抗力量。阿拉伯的军队所到之处,基本毫无抵抗之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古老帝国的内部矛盾。。像641 拜占庭帝国皇子们为了继位,陷入纷争之中。萨珊帝国,也是一样。再比如亚历山大城,以它的底蕴和兵力,史学家们认为还是能够坚守数月甚至几年之久,也是被内斗和妒忌生生撕裂。
让他们有机可乘,基本上所过之处,摧枯拉朽,战无不胜。
本书的三个主题,首先是征服时代发生的事件,记述他们如何攻城掠地。第二个主题是阿拉伯人在征服运动之后的定居安置,宽松的管理方式。最后,本书还是一部关于记忆以及创造记忆的书,对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和宗教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
《大征服》是一部叙事史,有大量的叙事性历史材料。对战争中英雄事迹的口头传颂和诗歌。对这些口头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来自民间的社会记忆,那时候没有记录的条件,比如纸张,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阿拉伯帝国曾和唐朝的军队交过手,并且俘虏有个名为杜环的人,是他把造纸术传入整个阿拉伯帝国,762年他回国之后,还写过游记,一直到达西非地区。)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记录材料的方式有限,有部分史料暂时未得到确证,但这并不影响对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有很多战争中英雄事迹都是以口头的方式传颂下来的。通过对这些口头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配合实际出土的考古发现,加以科学的研究,还原一段真实的征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