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了網上有人推薦《小姨多鶴》的視頻,後來才知道嚴歌苓,接著買了她的兩本書,其中就有一本是《芳華》。
看完書的時候,恰巧碰上《芳華》電影上映。
最開始是網上一片叫好,各種吹捧,接著出現許多質疑的聲音。不可否認,我們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有各種手段將一些意見,變成主流。
一面叫好的,馮小剛導演拍出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迴歸性特別強,而且直抵人性,讓每個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劇中配樂經典、演員不走流量明星、畫面唯美,票房一定要超吳京的上部電影。馮小剛導演再也不用象《我不是潘金蓮》時求著排片了。馮小剛導演儼然已經超越了陳凱歌和張藝謀。
一面批判的,說原劇作者與馮小剛導演拍出了那個時代人性的惡,文學作品應該弘揚人性的真善美。除了主人公劉鋒和小曼,其他人都自私刻薄無情冷漠,是那樣的一代人,長成了現在的一代老人,那些自私自利的,讓人不敢亂扶的一代人。
我看完原劇的感覺是,一聲沉重的嘆息,“好人沒有好報”啊。
所以,在世俗裡活著,還是現實主義的人,活得比較好。
就比如這些女作家們,女性寫女性,自然有自己的潛意識認知在裡面。比如早期的瓊瑤,在她捍衛愛情的時候,她覺得愛情大過天的,哪怕是小三,哪怕是俗世看來不正當的感情,在她筆下,都是對的,感情高於一切。所以,她的小說,唯美唯心,活得雲裡霧裡的,讓年輕人無比嚮往。
而同時代的亦舒,受過婚變的打擊,在與前夫分手後,連兒子也不要了,遠走他鄉苦心寫作,最後再覓得良人。所以,她的小說就總是勸女性自立自強,愛情就是一劑調味品,千萬別全身投入,誰先愛上誰就輸。
張愛玲則總是冷冷淡淡,一針見血。她那麼轟轟烈烈的愛過一場胡蘭成,看過胡蘭成作品的人,應該都明白,那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青年才俊,而社會輿論卻逼得她不得不遠走他鄉,再加上胡蘭成生性多情。讓從小缺少關愛的她,心更冷,看人世間的一切莫不如是,她就站在雲端,冷冷的看那些紅男綠女,講著他們的故事。
嚴歌苓有過軍旅生活,她的第一任丈夫也是作家,後來嫁給一個美國外交官,這些豐富的經歷也給予她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她筆下的人物多種多樣。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每個人站的高度不同,吸收到的養分不同。
如果悟性足夠,還是學學她們的編故事技巧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