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作為科學技術人員的最高榮譽稱號,是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作為科研領域的泰斗北斗,院士自然成為各大高校爭相搶奪的對象,許多高校都以能擁有自己產出的院士為榮。
但作為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榮譽稱號,每次院士增選的人數是非常少的,評選環節也異常嚴格。以2019年為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增選的院士人數還不足140人,與規模龐大的科研隊伍相比可謂鳳毛麟角。
除此之外,由於馬太效應,地方高校推薦的候選人想要入選更是難上加難,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僅有21名來自地方院校的候選人成為科學院院士。僧多粥少,為數眾多的地方高校如何培育引進高水平院士也成為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發展迅猛的溫州大學
溫州大學源於1933年溯初先生將約三萬餘塊銀元捐贈給浙江創辦的溫州師範學校。歷經“七校融合,兩校合併”,溫州大學取得了長足進展,現已成長為在浙南閩北贛東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但由於原溫州大學在1984年才開始創辦,發展歷程較短,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博士授權點。
但溫州大學憑藉較好的地域優勢,加上歷代溫州大學人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學校的事業已取得長足進展,可謂初露鋒芒。2019年,溫州大學首次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801-1000區間段,全國排名居51-75區間段,在浙江省內列第3位。
可以說,溫州大學現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校更是確立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但溫州大學的平臺對院士這種泰斗級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直到2016年,溫州大學才引進了學校的第一位雙聘院士金寧一。
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佈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
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大學畢業後,金振民被分配到湖北省第一地質大隊,先後任技術員和礦區技術負責人。並於1975年被調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並於次年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期間,金振民院士針對青藏高原巨厚地殼形成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展開科學攻關,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並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憑藉取得的以上突出成果,2005年,時年64歲的金振民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家鄉的“溫州新聞網”評價為:
金振民的院士之路,體現著一個甌越驕子吃苦耐勞、敢於創新以及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精神!
而金院士也一直心繫家鄉發展,他於近期透露自己已經決定加盟溫州大學,並對溫州高調錶白:
“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引進高齡院士,到底值不值得?
但有人認為,溫州大學此舉,只不過是為了裝點門面的做法,而原因則是出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慮。他們認為,金院士已經年屆八十,精力和創造力相較壯年時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加之國家已經規定了院士的退休規定,年滿70歲的院士一般都要從工作單位退休(有特殊情況的可以延長到75歲)。金院士已經年滿退休年齡,已經不能承擔縱向項目和申請國家基金,對溫州大學相關學科的發展是否能起到助益還很難說。
更何況,溫州大學對待院士等頂尖人才採取的待遇為“一人一議,雙方協商”的辦法。而檔次稍低的領軍人才就能拿到溫州大學80-150萬元的年薪和麵積為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或300萬元購房補貼)。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溫州大學對院士的待遇只多不少。因此,有部分人對溫州大學將如此多的資源投入到年屆八旬的院士手中此表示懷疑和觀望。
但更多的人對此仍然表示支持,因為院士的資源對於學校的發展和壯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許多院士已經年屆退休,但他們的門生遍佈各大高校,擁有強大的學術資源。院士作為業內標杆,對於溫州大學延攬青年頂尖人才,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舉例來說,75歲的張嗣瀛院士從控制科學的重鎮東北大學來到家鄉的青島大學工作,從無到有創建了青島大學系統科學學科。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青島大學的系統科學學科已經躋身我國高校前列,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並列第六位。
除此之外,儘管一些院士上了年紀,但他們仍然充滿幹勁,擁有年輕人都難以匹敵的精力,仍能對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如捐資千萬的華中科技大學崔崑院士,在退休後仍然筆耕不輟,為相關學科發展繼續發揮力量。年近百歲的崔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邏輯思維更是一般人難以比擬。
因此,金院士當然是溫州大學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勢必能對溫州大學的發展產生強大助推作用。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頭條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