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在古代的中央封建社會,皇權始終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皇帝這個尊貴無比的位置,也受到了不少勢力的窺視,在它的面前,親情也會變得淡漠,歷史上因為皇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事情,可以說得上是大有人在。除去太子,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是誰·?自然就是皇帝們所生下大大小小的王爺了。太子即位後,這些高官厚祿的王爺們,也很容易成為中央政權的心腹大患,明清兩朝,為了對於這些王爺,也採取了各自不同的做法。哪種更加高明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明朝的宗室制度,不同於漢朝,也不等同於唐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和大臣們商討宋元滅亡的原因一直認為,這是起源於“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的支持,因此朱元璋決定,重新建藩,並且在1370年分封諸個皇子為親王,並且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祖訓萬事不便,並且延續到了明朝末期。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起初明朝的藩王有著很大的權力,燕王朱棣更是直接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但是吸取了自己的教訓之後,朱棣自然不願意再有人模仿他,因此強化了中央集權,限制了藩王權力,因此明朝的藩王,面臨了“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這種制度有什麼好處呢?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打入北京的時候,明朝依然還有不少宗室血脈被分封到全國各地,他們建立起了南明政權,以至於讓老朱家繼續掌了數十年的權,只可惜讓人遺憾的是,南明親王各自不承認,比如隆武帝和永曆帝,相互不承認,即便是清軍大敵在前,兩者竟發生內訌,也就給了清軍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我們再來看看清朝人的做法,有了明朝的教訓,皇帝為了更方便掌控勢力,因此他們不準王爺出京。而是將其安置在京城內,而且為了減輕財政負擔,還採用了“隔代降爵制”。但是因為清朝皇帝在康熙之後,都會隱瞞儲君的真實人選,這也導致在京城王爺,很容易為了皇權而相互爭鬥,甚至發生了類似於康熙時期九子奪嫡那樣的事件。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明清兩種對待王爺的方式,從政權穩定的角度來看,還應該算得上是清朝更加的聰明一些,在明朝歷史上,無論是燕王朱棣,還是明武宗時期的平寧王和安化王,都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給明朝廷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雖然清朝同樣也有政治變動,但是在兩百多年裡面,真正對清朝廷造成了嚴重威脅的,只有吳三桂的叛亂和太平天國起義,而清朝皇室內部在面對這些危機的時候,體現得比明朝要更加的團結。

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一種做法更高明?


至於清朝培養儲君的模式,也逐漸發展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清朝12個皇帝裡面,雖說不上賢能開放,倒也無太過暴虐昏聵之人,清朝封建統治提早的結束,對於中國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也離不開西方文明對中國內部的衝擊,如果不是這個因素,清朝很有可能還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