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
—— 杜威 《我的教育信條》
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 笛福 《魯濱遜飄流記》
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
—— 洛克 《教育漫話》
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況在國內多預備一年,即以學業論,亦本未嘗有損失耶。
—— 梁啟超 《梁啟超家書》
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
一個人是否高貴,並不在於別人如何去看他,而在於他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 斯賓塞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 培根 《論學問》
書本和學校可能是教育的工具,但並非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對人性的理解。
—— 彼得·巴菲特 《做你自己》
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是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得能力才有其價值 。
—— 阿列克謝耶維奇
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孔子 《禮記》
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盧梭
給我一打健康和天資完善的嬰兒,並在我自己設置的特定環境中教育他們,那我願意擔保,任意挑選一個嬰兒,不管他的才能 。
—— 華生
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 列寧
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
—— 誇美紐斯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 《禮記》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蘇霍姆林斯基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孔子 《論語·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 孔子 《論語·子路》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 劉向 《說苑》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
—— 《禮記·學記》
兒童集體裡的輿論力量,完全是一種物質的實際可以感觸到的教育力量。
—— 馬卡連柯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過去一百年是知識的時代、科技的時代,未來一百年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機器將會取代過去兩百年來很多知識和技術。所以未來要求各國各地區各個家庭高度關注未來孩子的教育。 —— 馬雲
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 陶行知 《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案》
請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這是一個有趣的構想。對諾獎獲得者自己來說,這是向童年的迴歸,不管這些大師們所發現的秘密在理論上多麼複雜,現在都必須還原成兒童所能提出的原初的、看似簡單的問題,彷彿要向那個兒童時代的自己做一個明白的交代。對讀這本書的孩子們來說,這是很及時的鼓勵,他們也許會發現,那些在成年人世界裡備受敬仰的大師離他們卻非常近,其實都是一些喜歡想入非非的大孩子。這本書當然未必能指導哪一個孩子在將來獲得諾貝爾獎,但它可能會幫助許多孩子獲得比諾貝爾獎更加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對提問權利的堅持、對真理的熱愛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慾,有了這些東西,他們就能夠成長為擁有內在的富有和尊嚴的真正的人。
—— 周國平 《讓教育迴歸人性》
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並非將來的“人”的萌芽,所以隨便輾轉,沒人管他,因為無論如何,數目和材料的資格總還存在。
—— 魯迅 《魯迅雜文精選》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 魯迅 《魯迅雜文精選》
我們要提出兩條教育的誡律,一,"不要教過多的學科";二,"凡是你所教的東西,要教得透徹"。
—— (英)羅素 《教育目的》
教育者的能動作用,表現在運用精神的和物質的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長期的影響,來達到自己預定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則是自己努力學習與善於接受教育者對自己施加的有利的影響。教育過程是否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能動作用和這兩個能動作用是否結合得好。
—— 于光遠: 《教育認識現象中的“三體問題”》
以良好之教育,能產良好之軀體與良好之性情,而具此好之軀體與性情者,復受良好之教育,則其所產自必更善。
—— 柏拉圖 《教育中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