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這六人,在秦國統一的進程中,誰的貢獻最大?

苟琴兒


此六人中,貢獻最大,當屬商鞅。是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奠定了後來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其次是範睢。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改變了以前攻交不定的戰略,使秦國逐步蠶食周邊諸候國,疆土和實力不斷擴大。對後來統一天下發揮了重大作用。

以上二人都是在重大的戰略決策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三是呂不韋。呂不韋的最大貢獻,是把秦始皇推上了秦國的國王寶座。從而使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提前了。

第四是李斯,李斯的《諫逐客令》使秦始皇放棄了對外國人的排斥,保證了秦國的人才來源,這對秦能統一六國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李斯參預了征服六國的全部籌劃和指揮。

第五是張儀,張儀搞連橫,破壞了諸侯(尤其是楚齊間)的聯合,以口舌為秦國爭得了大片疆土。很了不起。

第六,公孫衍(又名犀首)。張儀之後曾為秦國相。功績不如張儀。


野草的沉思


秦國從立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一共600年的時間,歷經38位國君,但是與兼併六國完成統一密切相關的是後秦時期的七位國君,他們是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

1、秦孝公——(重用商鞅,支持變法,秦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公元前361年—前338年)

2、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但是延用其變法,值得肯定)(公元前337年—前311年)

3、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前307年)(跟大力士比舉重,被砸死了,也沒有兒子,悲催)

4、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秦始皇的老祖父,重用范雎,定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在位時間最長56年,把兒子都給熬死了,貢獻也最大)

5、秦孝文王 ——(這是個老太子,好不容易熬到當皇帝了,可能太興奮了,在位三天就掛了,忽略不計)公元前250年。

6、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爹,重用呂不韋),秦異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

7、

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兼併六國,完成統一)

由秦國完成統一,並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比較迅速,軍隊裝備精良,供給充足,戰鬥力強。因此,從公元前238年起,秦王政開始親自執政,他從呂不韋、嫪毐手裡奪回了權力,重新部署了對付六國的戰略和策略,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爭,在十年的時間裡,秦國逐步消滅了其他六國,最終完成了統一。

題主上面列舉的幾位主角就是秦國後期這七位國君時期人物,咱們一個個來看看,到底誰對秦國統一大業的功勞最大呢?大家自己定奪吧!

商鞅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變強大,也就是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才能得以發揮出來,商鞅變法主要兩點:

一、廢除世襲世碌制度,打擊貴族,

二、實行軍功爵制,獎勵普通老百姓

商鞅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打擊貴族的同時,獎勵百姓,先富農後富國。富國之後就是要強兵,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把秦軍訓練成虎狼之師,打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大提高了戰鬥力,這是作戰能勝利的關鍵。

經過變法改革,使得原本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所以有了秦孝公的支持,變法得以完成,最終使國富民強,秦國可以和六國相抗衡了,從比變得強大起來了,商鞅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商鞅的變法,也就沒有秦國的崛起,更談不上後來的統一大業,商鞅是開創者,這個功勞是無人能比的。

張儀

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破縱”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張儀的功績主要是破“六國合縱”抗秦之術,

所謂的合縱連橫,從地域上講,就是以韓趙魏為主,北連燕,南連楚,南北相連為縱;東連齊,西連秦,東西相連為橫。從策略上來說,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意思,是阻止強國進行兼併的策略;

因為秦國變強大,會威脅六國,所以六國為此提出了“合縱”之術,就是六國合作對抗秦國,秦國為此15年不敢出關,秦國為了繼續向東延伸,就派出張儀去連橫六國,來破合縱之術,並且取得了效果,六國之間關係緊張,有的親秦,有的背秦,張儀的功勞也是攻不可沒的,

經過張儀、公孫衍的連橫合縱,蘇秦的合縱攻秦,戰國時代的形勢逐漸朝著對秦國有利的方向發展,使得秦國國力更加強大,慢慢走向了統一。

范雎

在秦國與六國合縱連橫鬥爭一番之後,秦國趁六國關係緊張,范雎為秦昭襄王定下了一個“遠交近攻”的大戰略方針,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范雎主要秦國先攻打與自己相近的鄰國,韓國、趙國、魏國,遠的國家齊國,燕國,楚國,就跟他們建立外交關係,防止他們與趙、魏、韓聯合,歷史實踐說明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秦國先滅韓國,後敗趙國,又攻魏國,秦國的領土大大增加,為後來秦王嬴政攻滅六國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丞相范雎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自古以來,取功名難,於成功後能急流勇退更難。像范雎片言而取天下之後,又能夠於巔峰之際、成功之時,全身而退,在春秋戰國之際,更顯得難能而可貴了。

呂不韋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呂不韋可能也比不上一代賢相管仲、諸葛亮等人。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很難用一兩句話就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是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卓越貢獻的人

呂不韋的主要功績:

1、不惜散盡千金立異人為嫡嗣

立異人為嫡嗣。雖然呂不韋此舉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客觀上起到了穩定秦王室的作用,秦昭襄王去世后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相國職位輔佐異人,整頓朝政,發展經濟,休養生息,富國強民,使秦國在秦昭襄王、安國君死後不斷髮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2、呂不韋執政時期,對外戰爭講究策略,避免打硬仗、打惡戰,禁止屠殺百姓

秦軍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師,不分兵、民,見人就殺。因此,呂不韋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進行大規模的屠殺,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3、組織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幷蓄,博採眾家之長,“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呂氏春秋》吸取各家比較進步的思想。如對於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齊治平思想;對於道家,主要吸收其清靜無為的思想;對於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對於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

縱觀呂不韋的一生,功過相比,還是功大於過,他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開創了商人從政的先河,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秦能完成統一大業,呂不韋功不可沒!

李斯

呂不韋死後,秦沒有停下統一六國的腳步,秦王嬴政在李斯的輔佐下,

1、實行郡縣制,統一行政;

2、焚書坑儒,統一思想;

3、制定法律,依法治國;

4、還統一了車軌、度量衡,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李斯的小篆被公認為“小篆書法之祖”。李斯的功勞主要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製定的各種禮儀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總結

秦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秦的統一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加強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開創了中國歷史的一個新紀元,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


史全十美


貢獻最大的是商鞅!在商鞅變法前,秦國不為中原諸侯待見,甚至連會盟的資格都沒有,在中原列國眼中,秦屬於化外之蠻夷,連秦孝公都說“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戰國初期最強的諸侯國是剛剛建立的田氏齊國,然而在商鞅變法後,秦國一躍成為六國最強的諸侯國,而且這一次的變法非常的徹底,耕戰國策和論功封賞的做法,以及廢除奴隸制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制度和經濟基礎。

公孫衍和張儀是外交家,為秦國開疆拓土進一步強大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跟商鞅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商鞅的制度可以說是“百代皆行秦漢制”,而張儀公孫衍只是針對秦國而言的一時之功。

范雎相秦,改變了秦國的對外策略,採取遠交近攻,有效的蠶食了六國的領土,使得秦國實力徹底碾壓六國,秦國再也不怕任何的合縱聯合了。

呂不韋相秦,滅掉了中央正統權威的周天子,穩定了秦國王位頻繁更替的混亂局面,維持延續了秦國統一全國的大好形勢,為秦始皇掃除六國統一全國做好了一切準備。

李斯執政時期,輔佐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弛道,築長城,南平百越,北擊匈奴,第一次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使得中原文明走向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為兩漢以及後世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秦始皇堪稱千古一帝,李斯也堪稱千古一相,雖然如此,他們也不能跟秦孝公和商鞅比,因為秦始皇跟李斯只不過是延續著商鞅的基本國策持續推進而已,區別在於他們兩個最終完成了這一國策,而秦孝公跟商鞅卻是這種國策的最初開創者。所以說李斯的功勞僅次於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