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涌现出哪些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他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呆小啾


清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段实际,翻遍史书,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就只有一千多年前的五胡乱华时期。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外敌入侵,一股接一股的烽火狼烟几乎将中华大地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作为当时的官方统治者,清朝则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他们内部腐败无能,没有谁有能力挽狂澜,而外面的人他们又不相信,可事实却逼着他们不得不相信,于是乎在慈禧太后和咸丰皇帝的委派下,清朝末年兴起了三股汉人势力,他们分别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今天笔者就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三股势力的兴起与衰落,毕竟这三者构成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主要军事组织,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早已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一、曾国藩的湘军

湘军,最初称湘勇,是曾国藩在湖南等地招募的民间组织。湘军的组建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展开,清政府内部的八旗军和绿营兵都不堪重用,所以咸丰皇帝在无奈之下被迫让曾国藩前往湖南等地招募并训练,也就是说,湘军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与太平天国作战,而且不属于官方(暗示一下,湘军的日常是没有薪资的,所以曾国藩给湘军的待遇就是,每次打败太平天国的军队就可以将他们全部杀死,从而抢走所有的财务,这就导致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中极为血腥,保守估计死在湘军手中的百姓超过70万)。

因为湘军并不属于官方,所以湘军的武器装备皆为自造。一般来说,湘军的武器都是抬枪、鸟枪等早已被历史淘汰的普通装备,但这在当时来说已是高档。除此之外,湘军的武器大多都是普通的大刀和长矛。

另外,曾国藩比较看重文化,所以湘军内部有很强的文化观念,而且湘军内部还有极其严明的军纪军规,所以在稍微训练之后,湘军就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为强大的一支民间军队。提一下,湘军的指挥权都在曾国藩兄弟手中,清朝很难插手。另外,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军纪军规都不适用于战斗过程,战斗当中的湘军比日本鬼子差不到哪里去,甚至更加可怕。

二、李鸿章的淮军

李鸿章早年跟随曾国藩一起编练过士卒,同时也是曾国藩的半个徒弟。在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日渐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同意,于是启程前往安徽等地招募士兵,所以称为“淮军”。

淮军最早成立时只有7500人,也属于民间组织,没有军费,同样靠与太平天国作战来抢掠物资以当军费。在武器装备方面,由于成立的较晚,因此获得了一部分列强的帮助,搭配了新式火器和大炮,在当时来说,淮军的战斗力是不太弱于湘军的。

淮军没有湘军那么多的规章制度,但在作战方面并不比湘军差太多,同时相比湘军淮军多了一丝人性,很少听闻淮军传出屠城的恶讯。值得一提的是,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还得到了清政府的照顾,但甲午战争过后,淮军就和湘军一起沦为二流武装,同时为这第三支势力让步,但在当时,淮军与湘军加起来还是很强的两股力量。

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这北洋新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所创建的一支新式武装,最初称为“定武军”,但随后因为成员扩充,人员调动就从最开始的天津小站分到了各地,但他在成立时,因为在海边且得到了不少列强的帮助,所以都称他为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由袁世凯负责编练,后来分为北洋六镇,驻扎在全国各地协助清政府稳定地方。北洋新军的统领被六镇统制,共7万人,这北洋六镇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曾经有人说民国时期打来打去其实都是一家人,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此话倒也不假。

北洋新军在建立之初确实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支新军一直被袁世凯攥在手中,所以也直接导致了袁世凯反水后,清政府就没了最后的依靠,只能选择退位。北洋新军在袁世凯死后分裂为北洋军阀,后来被国民革命军两次北伐基本消灭,仅剩下东北的张作霖部,后来蒋介石上位,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新军彻底消失。

最后笔者说一句,清末时期,湘军与淮军在建立后加起来绝对是可以推翻清朝的,并且北洋新军建立之后,甚至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推翻清朝。而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毕竟是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的。

参考资料:《湘军史》《晚清淮系集团研究——淮军、淮将和李鸿章》《为练新建陆军上督办察》《中国近代史》。


浮华的沧桑


前言

听到这个题目可能大家会很奇怪,难道真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昏庸黑暗的清廷到底还有什么厉害的招数呢?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西方的列强的入侵,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到底是什么势力还能如此强大?

别急,现在揭晓谜底,他们分别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清末三股势力,毕竟在当时国力弱小的时代,如果没有他们勉强充当一下门面,可能中国早就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了。

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可谓是晚清洋务重臣,但在军事上同样也是晚清的名将,可以说没有曾国藩的领导,晚清甚至有亡国的可能,同治中兴更是梦想。而曾国藩能够痛击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手底下英勇善战的湘军。曾国藩之所以组建湘军,原因就在于原来的绿林和八旗兵马因为太平日子太久了,早就腐败不堪,完全无法使用,所以曾国藩开始在湖南等地招募民间兵勇。

但招兵总得有钱吧?由于湘军是曾国藩自己招募的,并未纳入清朝的正式编制中,所以湘军的军饷都是从战争中得来,曾国藩初期规定:只要在战斗中打败太平军,不仅可以把他们全部杀掉,还能抢走敌军身上的所有财务。这也导致初期的湘军战斗力极高,也极为疯狂。

由于不在正式编制中,湘军的武器也是自己筹备,普通的士兵大多使用的是大刀、长矛等装备,偶尔有部分简陋的火药武器,虽然跟西方国家的装备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已算是很高端了。同时湘军的军纪严明,可以说是当时清朝仅存的一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了。

李鸿章的淮军

可以说李鸿章的发家曾国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李鸿章开始前往安徽等地招募军士来帮助曾国藩,这只部队就被称为“淮军”,淮军和湘军一样,都是属于民间团练组织,不属于清朝编制,没有军费,和湘军一样,靠以战养战。

由于成立时期比较晚,在武器和装备上,李鸿章获得了欧洲部分列强的新式武器,所以说淮军的战斗力甚至比湘军更强,同时由于淮军的军纪足够严明,很少像湘军那样传出屠城滥杀的消息。

顺便说一下,淮军在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政府给与了部分军费和武器支持,而且淮军也是李鸿章晋升之路的保障,只不过甲午一过,淮军彻底没落。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是清政府经历了甲午惨败以后,重新建立的一只部队。这支部队最开始的时候不叫北洋新军,而是叫“定武军”。但随着人员编制的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天津分布倒了各地,由于在成立初期得到了部分列强的帮助,所以这只部队也被称为北洋新军。

曾经有人说,北洋政府导致的军阀混战打来打去,其实都是一家人,其实这个说法倒也没错,他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北洋军最开始是袁世凯负责训练,后来又将其分为北洋六镇,这六镇驻扎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一共是7万人的编制部队,这也就是北洋军阀的前身。

北洋新军被清朝寄予厚望,虽然在初期也未清廷立下了不少功劳,但这只部队的主导权一直被袁世凯拿捏在手里,并最后成为了清朝灭亡的催命符。最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失败后,北洋军阀分裂,也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开始。

后来的几次混战以及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以后,也就剩下了张作霖的东北军了。张作霖被日军在皇姑屯炸死以后,张学良为了全国大局,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结语

另外,清末时期,作为当时最强悍的两只军队,淮军和湘军加起来的实力绝对不可小觑,同时北洋新军也确实拥有推翻清朝的实力,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干了。

清廷的直接灭亡原因就是由于袁世凯麾下的北洋新军反水,当然这肯定也是袁世凯所主导的,但袁世凯毕竟是北洋军的头,账不算在他头上算在谁头上呢?


历史环形社


湘军在1864年攻陷天京(今南京)以后,慈禧与曾国藩的相互猜忌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太平天国忠王的“劝曾复汉”事件导致曾剃头不得不早早结束政治生命。

在1864年至1894年甲午大海战溃败的30年内,慈禧在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倾力协助下,大搞买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巩固了清廷本已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统治,让欧洲资本主义思潮涌进清廷封闭的经济枯井。很可惜,30年辛苦费被日本联合舰队一举夺占,李鸿章与淮军迅速没落。

随后的义和团运动让慈禧既惊恐又兴奋,因为慈禧看上了义和团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基督教传教士与教民的政治价值。慈禧恨洪秀全入骨,洪的“拜上帝教”即源于基督教。慈禧同时又恨帝国主义列盗入骨。安扶义和团稳妥以后,清廷心术不正地借用义和团钝刀去杀洋教士。义和团的政治价值被清廷榨干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正式兴起。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政治角逐,本质上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与狭隘的复汉封建主义革命的决斗。宪政与民主共和乃世界大势,袁世凯的短见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列宁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沉睡三百年的东方睡狮,中国人不要做兔子,坚决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