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前5世纪~前221年),亦称

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共有7种说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这三种说法为较多人接受。

战国时代结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世史家划分东周前半为春秋时代及后半为战国时代,东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所灭亡,所以东周不完全包括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称王),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规模变革,例如郡县制度、私田制、广泛应用铁器和贵族因亡国变为平民传播知识。各国为获取土地、财富、人口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之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塑造了中央集权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4]”的雏形。战国承春秋时代的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各国相继图强而举国变法,涌现了大量名将争锋和名士纵横捭阖之典故,为后世传诵。

七强并立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诸侯国内外动荡,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斗争,晋国国君在春秋末期已经沦为傀儡,实权由几个卿大夫家族掌握,春秋末期,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封地被其他四家瓜分。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晋阳城即将被攻破时,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是为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诸侯国陆续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七个主要大诸侯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小国尚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卫国外,其他诸侯国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周边部族,如北面和西北面的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义渠,南面的巴蜀和百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部族多与中原人共同演化为汉族,另一些如林胡、楼烦、东胡等部族则融入匈奴,与后来南方的秦汉统一帝国成对立姿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