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孫權,劉備為什麼可以在三國成功呢?

紅紅火火講歷史


曹操有塊金字招牌

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大漢中央政府牢牢掌握在曹操手裡是個不爭的事實。曹操無論做什麼事,或是發動戰爭,他都可以利用這個金字招牌發號施令,建立自己正義、權威的形象。反觀孫劉二人,只能被動挨打,偏安一隅。

孫權

孫權是三人中唯一一個有基業傳承的,但傳承江南先天就不如中原有優勢,加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武將領戰,和劉備結盟又貌合神離,所以才讓曹操佔盡優勢。

劉備金字招牌

劉備是漢朝劉家的後裔,但是因為皇族分支大,到劉備這個時候,就已經和皇族沾不上邊了,當時劉備因為剿滅黃巾起義有功上殿的時候,漢獻帝讓人查家譜,發現劉備是比漢獻帝高一輩的,所以人稱劉皇叔


小繆簡單說


“人盡其才萬事興”,曹操、孫權、劉備教我們的“用人之道”

黯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蒼涼的歌聲縈繞耳畔,讓我們蕩氣迴腸。而比歌聲更加蕩氣迴腸的是三國的歷史故事,是故事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

“超世之傑”-曹操;“義心昭烈”-劉備;“坐斷東南”-孫權

東漢末年——一個民不聊生、戰亂四起的時代;一個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的亂世。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依靠著各自的優勢,在群雄中脫穎而出,共同締造了三國這段群星閃耀、異彩紛呈的歷史。

往事越千年,當今天我們一起回首再看三國,心中不禁有所疑問:為何曹、孫、劉三人能從東漢末年的諸侯爭霸中崛起呢?

失敗者總是相似,成功者卻各有不同。

曹操、孫權、劉備因為出身不同、身份不同、環境不同所以成功的原因也各具特色,就如同諸葛亮在《隆中對》所分析的那樣。

比如曹操,曹操能夠在三人中率先脫穎而出,擊敗強大的袁紹,統一北方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其他諸侯都在忙著擴大地盤的時候,曹操率先將名不副實的東漢天子迎奉在身邊,從此擁有了“政治正確”的尚方寶劍,諸侯反對曹操就成了反對天子,反過來曹操卻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在看孫權,孫權並不是基業的開創者。在他之前,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已經在江東地區為他開創了一份基業。但難得是孫權能夠將這份基業保住並且發揚光大,霸業最終成了帝業。這不得不得益於,在孫權接班時正好適逢曹袁兩家在官渡激戰正酣,北方勢力暫時無暇南下,江東的孫氏政權有了安全的發展空間。等到赤壁大戰前孫權已經佔據整個長江下游地區,依據天險坐觀天下成敗。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劉備相比於曹操和孫權,發展的道路最為曲折,在前期不斷地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但是在經過“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進行戰略規劃後,劉備善於抓住時機,在赤壁之戰曹、孫倆家都無力阻礙自己時,率兵拿下荊州和益州,憑藉自己“漢室皇叔”的政治名片,打起了“興復漢室”的旗幟,招攬人心,佔盡人和。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曹操、劉備、孫權的成功原因其實有很多,但我認為他們三人只能夠成為那段歷史的選擇,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們“會用人”。

“會用人”其實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人可用,否則趕上那些“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他們三個再“長袖善舞”,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那麼三國時期是這樣的時代嗎?

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三國時代的“人力資源市場”不僅不是“悽悽慘慘慼戚”反倒是出現了“奇能異士產量井噴”、“同行業競爭激烈”“人才跳槽、流失嚴重”的慘烈景象。直可以與古代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所媲美。

在三國時期有呂布、馬超、許褚這樣萬夫不敵的猛將;

有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陸遜這樣明鏡止水的頂尖戰略家;

有龐統、郭嘉、賈詡、法正、程昱、許攸等這樣智計百出的謀士;

有魯肅、費禕、陳群、魏諮這樣縱橫捭闔的外交家;

有荀彧、楊儀、顧雍、劉燁這樣的內政達人;

也有左慈、管輅、于吉這樣的旁門術士;

也有阮籍、嵇康、曹植這樣的文藝青年;

張仲景、華佗精通醫道;

楊修、張松能言善辯。

可以說三國時期的各類人才可謂是應有盡有,不要說“得臥龍鳳雛即可安天下”,其實三國時候頂尖的人才又何止諸葛亮和龐統二人而已。其實只要能夠人盡其才,諸侯們可以說都有機會在這些人才的幫助下稱霸一方。

但事實上,“舉賢任能”四個字開來真的是知易行難,三國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也只有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他們也最終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他們三個是不是真的都會用人?

他們都是如何用人?又有那些特點?

他們的用人之道又是如何幫助他們取得事業的成功的呢?

曹操:唯才是舉

曹操也許並不是最早認識到人才重要性的人,但卻是三國時期最早頒佈文件公開求賢的人。他所領導和開創的曹魏政權確實最早因為人才優勢而得利的一方。

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這樣評價曹操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也就是說陳壽認為,曹操能夠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並且最終成就霸業的原因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其實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特點: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由於受東漢察舉選官制度的影響,漢末諸侯用人也採取了“舉孝廉”的方式,以袁紹、劉表等為首:“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他們非賢達名流不用。

所謂“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由於孝廉取士具有極大的侷限性,導致了他們手下的人才良莠不齊,多為誇誇其談、華而不實之輩。

而曹操卻正好相反,他的座右銘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曹操並不看重虛名,他真正在乎的是一個人的才幹。因此,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後三次頒佈《求賢令》,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政策。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壯舉,可以說是超越了之前的察舉制和後來的九品中正制,意味著一個人才可以真正憑藉著他的能力的道重用,不會被出身門第、道德素質所限制。

其實歷史上所有的有為君主也都是這樣用人的:商湯在奴隸之中發現了伊尹和傅說;商王辛提拔了魚市小販膠鬲;管仲和齊桓公之間有“一箭之仇”;百里奚做官之前身價只值五張羊皮。他們最終能夠被任用,都是因為當時的君主並沒有嫌棄他們出身不好、名氣不高。

於是在《求賢令》的號召下,無論是從敵營前來投奔的荀彧、郭嘉、程昱、張郃,還是出身草寇的許褚、于禁、典韋;甚至讓曹操吃過大虧有深仇大恨的陳群、賈詡。在曹操手下統統都得到了用武之地。

公元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餘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曹操得以逃出生天。

也是這一戰,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許多士兵趁亂自相殘殺,是于禁在敗軍之際,一馬當先,維持軍紀整肅隊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劉備在徐州作亂呼應袁紹,曹操為先打袁紹還是先打劉備猶豫不決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困境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減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韓遂、馬超起兵反叛據守潼關抗曹。曹操下令西征,幾番攻守之後,韓遂單方面提出求和。賈詡向曹操提出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痺對方,然後用離間計分裂馬超和韓遂的將軍隊。曹操採用他的計謀,寫書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他們內亂。最終大勝而歸。

孫權:用人不疑

對於孫權的用人陳壽在《三國志·吳主傳》中也有評價

“屈伸忍辱,任才尚計”

三國時期的人才濟濟,尤其體現在東吳方面。孫權手下的人才可以說是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就說東吳軍隊最高長官大都督一職,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又呂蒙,呂蒙之後還有陸遜接班,就如同廣告語中所說:“一用就是半個世紀”

而且難得的是,這些人才還是當時三國的頂尖人才,周瑜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成就最高的軍事將領;魯肅則是可以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呂蒙、陸遜以及諸葛瑾、張昭、顧雍、徐盛等一眾文臣武將皆是一時之選。

令人奇怪的是孫權相比於曹操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對比劉備又少了“漢室宗親”的身份,他又是憑藉什麼在東吳的人才群裡有如此高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呢?

那就是依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馭人之術

周瑜是孫策重臣,手握兵權,長期獨自領兵在外,可是孫權即位之初卻依然毫不猶豫的將東吳大都督的職位交給了周瑜。

張昭在孫策託孤時,握有“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孫策遺命,這對孫權來說其實是最大的內部威脅,可是孫權依舊視張昭為最倚重的內政大臣。

更典型的是諸葛瑾,他的身份是劉備集團首席謀士諸葛亮的長兄。據《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夷陵之戰前,由於諸葛瑾曾擔任出使蜀國的求和使節,由此江東便傳開了諸葛瑾“裡通外國”的流言蜚語。

這件事在當時影響很大,連夷陵之戰的前線總指揮陸遜都寫信給孫權:建議孫權處置諸葛瑾以設法制止流言。孫權得知此事後當著滿朝文武公開表示:自己和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情義,不是別人能夠離間的。

同時又給陸遜寫信,說自己與諸葛瑾共事多年,深知諸葛瑾的為人。想當年,諸葛亮出使,自己也曾經想讓諸葛瑾勸說他的弟弟留下來。可是諸葛瑾卻說,諸葛亮一定不會離開劉備,就好比自己不會背棄主公您一樣。所以諸葛瑾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人,伯言不要在為此擔心了!

這則案例可以說就是“用人不疑”的標準註解,堪稱千古楷模!

劉備:恩情感人

其實說劉備用人靠“恩情感人”有些片面,因為他身上其實也同樣有其他二人的用人特點。只不過相比來說,由於劉備起家一無所有,既沒有現成的基業,也沒有在朝中呼風喚雨的權利,他漢室宗親的“皇叔”名片其實也只是空頭支票,他擁有其實就是一顆對理想矢志不渝,對戰友有情有義的心。

有兩個典型例子:

首先是關羽和張飛,論能力他們都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將領,勇冠三軍、獨當一面。以他們的一身本領如果選擇追隨袁紹、曹操、孫堅等諸侯,可以說也不愁建功立業、一展身手。可是他們偏偏選擇了劉備。

劉備當時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沒有軍隊、沒有地盤、沒有施展抱負的機遇、沒有實現理想的藍圖。而且他們在跟隨劉備之後也是不停的流離失所,輾轉投奔在各個諸侯的帳下。這和情況一直到劉備四十多歲還是沒有任何改觀。

換了旁人恐怕早就喪失了信心,另尋明主了,但我們只見“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何曾間關張對劉備心生異志。關羽甚至即使在與劉備失散,不得已暫時投靠曹操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走上了尋找生死不明的劉備的道路,演繹了著名的“千里走單騎”。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君臣關係堪稱千古典範,其中維繫他們關係的正是劉備身上獨一無二的英雄情義。

第二是諸葛亮。公元206年,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最終感化了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

劉備從此有了屬於自己的戰略規劃,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最終取得了益州和漢中作為自己的戰略根據地,從此不必繼續流離失所。

難得的是夷陵戰敗,退回白帝城後。心力交瘁的劉備自覺不久於人世,於是安排太子劉禪和丞相諸葛亮到永安託孤。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臨死之前劉備語重心長的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大業。先生您看著辦,如果劉禪的能力還可以,就請您幫我輔佐他;若果劉禪不堪大任,您可以自行其是。諸葛亮聽後頓時感動的淚流滿面,泣不成聲的表示自己一定會竭盡心力輔佐幼主。

作者陳壽曾這樣評價劉備託孤:

“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來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的確,劉備此舉,是毫無保留的將整個國家和自己的兒子都交給了諸葛亮,在那個君主世襲天經地義的時代,簡直是堪稱偉大。這體現出了劉備對諸葛亮高度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這份情義在劉備心目中已經高過了權利、高過了利益。正因如此,諸葛亮才被劉備深深地打動,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總結

自古成大事者,必以人為本。這已經是我們今天都明白的一個道理。

因為能夠吸引人才、善於使用人才,曹操、孫權、劉備最終從諸侯爭霸的亂世中,完成了三國鼎立的霸業。

他們的後代因為失去了人才的輔助、不能知人善任而最終先後被滅亡,三家歸晉,中國重新走向統一。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塔布里斯


英雄造時勢也!

三國起於黃巾之亂,終於三家歸晉。期間,英雄輩出,而最出彩的,無非魏蜀吳三家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劉備、孫權。那麼,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呢?

英雄志

為什麼你願意追隨一個人,為什麼願意鞍前馬後,因為,你被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曹老闆的人格魅力無限,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是一種沖天的豪氣,曹操確實是奸雄,因為他很多事是劍走偏鋒,並不循規蹈矩,怎麼說呢?我們知道,漢朝的制度,你想做官,首先來說,你得德行好,通過舉孝廉,就可以做官了,但是曹操卻不這樣想,在這樣一個亂世,以德服人,絕對行不通,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這也就是,曹操為何選擇了亂世之梟雄這條故事線,你可以德行不好,但你只要有才能,我就用你,於是乎,曹操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的

人才。

舉個例子,曹操身邊的第一個神級謀士,郭嘉,正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於官渡之戰為曹操獻十勝十敗論,並助曹操大破袁紹,絕對功不可沒。但是,郭嘉有道德問題,那就是,不檢點,所以,我也覺得這就是郭嘉為什麼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曹操唯才是舉,打破當時的世俗偏見,英雄之見!

劉皇叔的人格魅力,不用多說了吧,,寬仁寬厚劉皇叔,劉備絕對是到哪都是百姓夾道歡迎。對於劉備到底是真正的仁義還是假仁假義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願意跟隨,民心所向,眾望所歸,自然也能得到諸多文臣武將的忠心跟隨咯。

孫碧眼的人格魅力,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在御下之術,孫策打下江東基業,孫權年紀輕輕就接下重擔,十九歲便坐領江東,弱冠之年,能夠壓制東吳一班老臣老將,守住了父兄基業,還對外有所擴張,最終建立吳國。曹操也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對待下屬,多有提點之意,如對於呂蒙的栽培,孫權勸學的事我們也大都有所耳聞。

天官賜福

曹操出身不好,但是不差錢,跟四世三公的袁紹等又是好友,屬於當時響噹噹的人物了,又有家族成員夏侯淳、曹仁等強將輔佐,曹操的初始值相當好,曹操在北方發跡,五胡亂華之前,北方的發展還是不錯的,不少的士族也都願意為曹操這個朝廷效力,滾雪球,曹操,也就越滾越大了。

劉備就差著了,起兵完全靠張飛家裡的那點產業,一路逃亡,幸虧是身邊有關羽張飛這兩個忠心耿耿的兄弟,再加上劉皇叔名號的加持,也算是別的諸侯沒有的技能點

孫權完全就是含著金鑰匙出來的,父兄三代到他這,現成的基業,況且孫權又有才能,可以說孫權是屬於開局自己帶掛的玩家。

天命的選擇

縱觀三國時期,除卻他們仨,還有幾個人開局也相當好。

袁紹能成為曹操前期最大的對手,絕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昏庸,張頜田豐沮授這些河北名人願意輔佐袁紹,絕不是隻因為袁紹的身份而已,只是,命運選擇了曹操,這麼巧,許攸叛逃,曹操就一舉攻破烏巢,大敗袁紹,這麼巧,袁紹病故,河北四分五裂,曹操順勢就給全收了。

赤壁大敗,這麼巧是關羽最後攔他(當然是諸葛亮的小陷阱),又給放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啊。

劉備,前期就是一個字,跑!

徐州攻破,跑。汝南破了,接著跑,新野破了,千里大逃亡。但是就是有意思 ,一般的諸侯,基本上被消滅一次就徹底拜拜了,偏偏劉備,就是復活甲好幾層 怎麼也死不了,這不是天官賜福是什麼呢,這不,上天又給了劉備諸葛亮,給了劉備建立蜀漢基業的機會,雖有阻礙,但總算平平安安的取荊州、益州,建立一番事業,總算沒辜負一路跟他創業的哥幾個。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時代,總會有一些英雄的出現。在新版《三國演義》有一段我很喜歡,反董卓聯盟軍瓦解後,曹操劉備還有孫堅和孫權四個人,是的,他們四個人,短暫的坐在一起小聚了一下,我覺得 這是一次歷史會面吧,天下終究掌握在了這幾個人手裡,算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歷史加工吧。

我是三清真氣,如果喜歡這篇問答,點個關注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