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着古道,前往中山小镇,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古镇。尽管它的名字“中山”由来不久,可它却默默沉淀了上千年的文化。
踏上老街的“官道”,两旁沧桑古老的建筑无不在述说着这座小镇辉煌一时的盛况。两层泥土结构的老房子如同守护边疆的白杨一般直挺挺的守护了这条“官道”一千多年。走进那些老房子,便可以看到门前悬挂的“花灯”和姓氏对联。
听老街里住着的老人们说起,“花灯”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手艺,元宵闹灯是古镇最热闹的时候,因此古镇还有“小南京”之称,现在这门手艺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姓氏对联则是古镇的特点,在这不足十平方公里的集镇里有着102个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有它自己的姓氏对联,辞旧迎新时大门上更换是姓氏对联,每一个姓氏都是一部史书,记载了中山这块宜居福地,在动荡的民族大迁徒中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每一个姓氏对联的后面都有一个美好而又古老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有围绕着忠、义、悌、孝,体现了古镇人民的善良淳朴。
在老街的尽头是小镇里现存的唯一一座城门-迎恩门,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 城楼上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残余的两根石柱都是凝固的历史。登上城楼时,可俯瞰新老两城全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灿烂辉煌。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最大的一座。全长1114米,高17米,宽3.5米,落成于清道光十年,同样,这座桥的背后也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故事。
站在永安桥上朝东边望去,一座石塔映入眼帘--相公塔,又名溃尾塔,位于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层,呈八角形,高14.7米。相传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相邀到此登山赏景、吟诗作赋,故名相公塔。如今物换星移,历经岁月沧桑,小镇里的七座塔中仅相公塔硕果遗存。相公塔外形壮观,犹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历史巨人。
小镇里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美食文化,小镇里有极多的特色小吃,簸箕板,薯包子,芋子粄,捏粄……生活在小镇里的居民,每一天的早餐就是簸箕板加一份刚出锅的猪肉汤,每天都元气满满,而在外的游子,每次回来,家里的长辈都会亲自做一顿簸箕粄给孩子吃,这是一种家乡的味道。每次谈起家乡的美食都会勾起游子满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