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生中,罹患癌症的風險是多少?
在生命的前74年,這個數字是22.1%。在到達80歲時,這個數字會攀至頂峰,在30%左右。
換句話說,如果你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也許在另外4個平行世界裡,有一個你就不那麼幸運了。
每年發病率增速3.9% 肺癌乳腺癌最多發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報告:
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超1萬人被確診,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惡性腫瘤致死佔全部死因的23.91%。
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統腫瘤、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是我國主要惡性腫瘤。肺癌居男性發病首位,乳腺癌居女性發病首位。
從年齡分佈看,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40歲以下,發病率較低,40歲後開始快速升高,發病人群集中在60歲以上,到80歲達到高峰。
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與10年前相比,總體提高約10個百分點。生存率較高的有乳腺癌(82.0%)、甲狀腺癌(84.3%)和前列腺癌(66.4%)等,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
東部地區發病率最高 城市發病多於農村
國家癌症中心在《2015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中,將全國劃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進行發病率和死亡率比較。
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醫療資源優越,形勢理應更好,但現實並非如此。
對比數據可發現,
發病率由高到低為東部>中部>西部,死亡率仍是東部>中部>西部。為何和想象中有點不一樣?
其一,中國老齡化進程較快,老齡化區域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內陸擴大,大體呈“東部-中部-西部”的推進方式,高齡恰是癌症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此外,東部繁華的城市生活,催生出一串如久坐、熬夜、嗜油嗜辣等(大家都懂的)不良習慣。肥胖是生活模式變化的直接結果,也是結直腸癌、乳腺癌等發病率迅速上升的重要因素。城市癌症發病構成中,肺癌第一,第二、第三正是結直腸癌和乳腺癌。
諸多高發癌症的誘因,都與生活習慣有關,不止限於日常的久坐熬夜,有些地域甚至出現“一方水土養一方癌”的現象:
全球約八成鼻咽癌發生於我國,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中南五省,南方人偏愛的醃魚食品,便是誘因之一。
城鄉對比上,依舊出現經濟水平和發病率“倒掛”,即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但農村死亡率高於城市。
這可能與城鄉癌症高發種類構成有關,農村地區主要癌種是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生存率較低,放之全球都是治療難點;而城市高發的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已具備較高醫治水平,挽回了更多生命。
農村地區死亡率偏高,既有醫療資源分配不足、診治水平相對較差等原因,也因新型篩查手段對醫療設備、醫療環境、專業技能等要求較高,限制了向偏遠地區的推廣速度,使其篩查率較低,沒能將癌細胞儘早扼殺。
臨終關懷 讓生命優雅地跨越終點
如果,癌症真的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我們該如何優雅地跨越人生終點?
大多人習慣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但機器上冰冷的數據和全副武裝的陌生人,不該是患者生命最後的景象。
“臨終關懷”也稱為“姑息治療”或“安寧照顧”,當一個人已無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甚至會傷害到當事人時,採取姑息療法(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能夠減緩疾病症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其生命的最後階段完滿而有尊嚴。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曾介紹,截至2017年6月,全國設有臨終關懷科的醫療機構僅2342家——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這個數目遠遠不夠。
在2015年全球姑息治療排名中,中國在80個國家裡僅排名第71,綜合得分23.3。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亞,綜合得分高達91.6。
若將各項評價指標細化,可發現中國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各項得分都與世界有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對臨終關懷病房建設、用藥指導、醫院資質等沒有明確標準和規範,與其他科室相比,醫護資源也難有傾斜。由於缺乏醫保報銷,每月幾千元的支出,也讓人望而卻步。
除了客觀原因,傳統觀念也是難以邁過的門檻。人們常認為,“臨終關懷”這個概念是忌諱的——把病人送進這種機構,無異於“判了死刑”,無論病人還是家屬,感情上都難以接受。
天津醫科大學臨終關懷研究中心主任史寶欣說:“臨終關懷很難發展,主要是因為缺乏有關死亡的教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姑息治療科主任成文武也認為,缺乏專業知識和較低的公眾認識意味著患者和醫生都只關注治癒性治療,根本不會考慮選擇姑息治療。
真正的臨終關懷,並不是放棄,而是給予當事人尊嚴、舒適感、控制感和有質量的生命。
一個人能否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既關乎個體的生命質量,也關係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及價值取向。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同樣代表著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
世衛組織曾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預防
改善生活方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滾蛋吧,“腫瘤君”
作者 / 朱瑞、張薇、陳廣澤
編輯 / 王雨琦
責編 / 蔣津津
欄目顧問 / 高山冰
荔枝新聞 & 南師大媒體融合工作坊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