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希圣,就不得不提到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就是在高宗武与陶希圣,追随汪精卫政府,到最后幡然醒悟,并且将汪精卫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公之于众,揭开了日本想要分割中国的阴谋。
虽然在一开始,陶希圣误入歧途,追随汪伪。
但到后来,他迷途知返,让众人也看清对汪伪政府的虚伪面孔,也算得上是一种将功折罪。
书生出生的陶希圣,即使是晚年回想起此事。也认为是一种遗憾。
满怀沧桑地道:书生论政,论政仍是书生。
鸿儒硕学,为人师表
从陶希圣的前半生来看,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书生。
他从北大法学院毕业之后,1922年,又在安徽担任教员。而在1924时,他要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在1927年,他又在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东吴大学教授法学与政治学。
在1927,他又赴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等著名学府教学。
在1931年,也就是最开始抗战时期,战火还没有烧到东南地区。陶希圣受到母校北大招聘,前往教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史。
在这华丽的履历中,不难看出陶希圣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法学与政治学上有过人之处,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如此顶尖的学府里,接连任教。
陶希圣并不满一个高级教书先生的头衔,他的目光转向了更为长远的著书立传。在1931年时,陶著书《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对法学政治的钻研、崇高的学术地位,也让他成为了学术界炙手可热的人才。
当学术到达一定高度时,陶希圣对于政治的目光也犀利起来。
在1935年1月,他与十位教授还发表过: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都能抬头,就必须从事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乍眼一看,这位慷慨激昂的教授,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眼光,都有着高瞻远瞩。这样一个正义凛然的人,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会投奔汪精卫。
书生从政,一叶障目
作为一个学术界的大家,针砭时弊是常态,对抗战这件事来而言,陶希圣的态度十分悲观。
抗战前曾是北大教授的他,在七七事变后,参加了蒋介石主持的茶话会,后来又被选为国会参议员,从此弃学从政,踏入政坛。
由于他的对抗战局势不明朗,因此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追随了汪精卫的“和平运动”,陶希圣并不主战。在此期间,他成为汪精卫的得力助手,为他出力不少,鞠躬尽瘁。尤其是在1938年12月19日,陶希圣追随汪精卫飞到安徽河内,这时的汪精卫已经酿成大错,而陶希圣因为与汪精卫的距离,一步步走向深渊。
那时候汪精卫就已经与日本勾结,沆瀣一气。汪精卫除了和日本联合,还公开响应日本首相对我国不利的声明,出卖中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声讨与愤怒。
这一卖国行径,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重视,所以即便开除了汪精卫的职务,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刺杀汪精卫时,却误杀了曾仲鸣。
而陶希圣,当时作为汪精卫忠诚的追随者,也为汪精卫洗白,称“自抗战以来,汪先生本着一贯之精神与努力,求国家命脉之保存……主和为贵。”
执迷不悟的陶希圣,依然在为汪伪政府辩护。
直到后来,陶希圣确实发现日本与汪精卫有不妥之处,也因为汪精卫的小心谨慎,没有确凿的证据。
即使在他对日本的劝降政策有所觉悟,但是陶希圣感悟与汪精卫多年深厚的交情上,没有及时离去,在彷徨与争执中,他也继续参加汪日谈判,并且从香港来到了上海。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那么他便可能踏入深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千古罪人。
进退维谷,坚守不渝
在高陶事件后,陶希圣回忆道,“就好比喝了毒酒,我喝了一半,发现是毒酒,便停下了,而汪精卫发现这是毒酒,却一饮而尽。”
在上海那次汪日谈判中,陶希圣与高宗武终于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
无论如何,日本都会让这个求和成为绝对的投降。而求和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灭亡中国才是日本目的所在。
在会议中,他们看到日本方面提出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其中,
要求中国的一切权利包括主权、领土、交通、银行,日本都要毫无遗漏的掌握。一旦签下这样的丧国条约,那么就会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这样一个晴天霹雳,彻底地撕毁了尚在麻痹中的陶希圣。他和高宗武,都力劝汪精卫不能签下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此时的汪精卫,已经铁了心要当卖国贼。
知道上了贼船的陶希圣,甚至想用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又不甘心就此一了百了,他的每一封家书都蕴含着他沉甸甸的悔恨与自我折磨。
1939年12月30日,汪伪签订卖国密约这一天,尚有良知的高陶二人拒绝签字。阵营既然已成定局,但拒绝签字,是他们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爱国最本质的坚持。
迷途知返,拆穿阴谋
不签字是否对于追随的信念有所怀疑?
这样反常的行为,实在让汪精卫等人耿耿于怀。于是,很快密谋,决定刺杀二人。
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也就撕破脸皮。陶希圣再也不会因汪精卫有所迟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逃离的货船。
第二天,抵达香港,最终在香港《大公报》中揭露了汪精卫政府与日本密谋的一切,包括《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的全文。同一天,重庆、昆明、上海以及国内许多报纸都转载了关于汪伪政府的详细报道。
对日本,以及汪伪政府丑恶嘴脸的无情披露,揭开了日本伪善的面纱,同时也让国内许多观望人清醒振作起来,坚定了人们抗日的决心。
而少数人批评高陶二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会议内容时,陶希圣与高宗武,义正言辞地表示,此举有违信用,但若是不曝光,将来千万同胞都将被践踏在日本的铁蹄之下。此情此景,如何能够不披露?
此后追随国民党,担任要职的陶希圣,回顾这段往事,依然懊恼当时的错误决定。这段历史已经落下帷幕,但陶希圣和高宗武悬崖勒马,最终破除日本阴谋的行为,被载入史册。
书生论政,的确容易沦为纸上谈兵,但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书生理应背负精忠报国的碧血丹心。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