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碎片化知识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学会了“假思考”。
他们以对世界充满好奇之名,每天刷着朋友圈娱乐八卦、抖音网红 、微博热搜,却对自己长远未来少有规划。
他们一边羡慕那些头脑清晰、说话掷地有声、旁征博引的人,一边却又跟着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任思绪游走,从不思考。
这不是对世界保有好奇,这是自由散漫、虚度光阴,耽于享乐,他们逐渐丢掉了深度思考力。
1
什么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而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往往会沉醉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持续性探索和深度思考。
在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在幸福2.0中,也就是十年之后,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
正像我之前所说的,深度思考不是一次性思考,而是一种持续性的思考状态。在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触及根本。
2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体上是说:你不可能在产生问题的同一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经过深度思考,你才能够发现并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香奈尔前全球CEO莫琳•希凯在《深度思考》中认为“思考的深度决定人生的宽度”。同时提出了深度思考的几个策略方法:
遇到复杂问题时,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低成长区跨越到高成长区;
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
1、遇到复杂问题时,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化的时候,情绪化不光会把自己心情搞差,往往还会令事情处理效率低下,从而走向极端。
我们其实可以像“剥洋葱”那样,来促进自己深度思考,从而进行有效情绪管理。
朋友M有一次约前同事z吃饭请教问题,Z回复说,当天晚上有空,具体时间地点晚一点再跟朋友说。可朋友从傍晚6点半开始等等到7点半,Z没有任何音信。
朋友那时气炸了,生气、委屈、伤心,无数想法在头脑盘旋:
“行不行你好歹说一声啊”“什么人吗,根本就没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我这是第二次问你了呢”“原来你根本就没有拿我当朋友”
等到冷静下来,情绪回落,朋友开始问自己:
“为什么这件事会让我这么生气?我脑海里都想到了什么?”
然后从心中浮现出了一句话,“我在你心中是不重要的”,这是朋友的情绪按钮之一。她小时候曾离开父母被爸爸送到奶奶家住过大半年。在朋友心中这是一个抛弃的创伤和记忆,自此深深扎根在心中。
当她觉察到我对Z产生的情绪风暴是来自内心的创伤记忆,她的心情瞬间恢复了平静,也更能理智地看待这个事本身。
人心不是一块石头,而是被层层外皮包裹的洋葱,只有一层一层地剥开外皮,一直藏在最内部的感性和价值观才会暴露出来。
深度思考有时就像极了剥洋葱,由外及里,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我们在很多时候虽然会进行问题分析,却没有深入到最本质的部分,最终就找不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2、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低成长区跨越到高成长区
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观点: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从小到大,我们上课、考试,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了接受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并不多,这也是大多数人平庸一辈子的重要原因。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高数课程比较难懂,因此上课时候大部分同学会心不在焉,跟老师的互动也会随声应付,总之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
高数老师经常会在讲题目的时候拿一个错误的解题思路来问:对不对?
这时同学们大都异口同声不过大脑就脱口而出:对!
接下来等来的就是老师“劈头盖脸”的一顿教育。
不经大脑只是等待老师解题思路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而老师却希望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通过自己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主动学习。
“被动”和“主动”的界限就在于——思考。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这个时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开始向问题的本质靠近。
3、 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
上个周学妹发来求助信息,学妹说,平时她对待学习很用心也很努力,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泡自习室,一直到熄灯才回宿舍,第二天睁开眼睛又去自习室学习,平均成绩也都在九十分以上。
可她看到很多同学平时都不好好用功、只搞考前突击,学习 一样能过关,同时,他们生活也很丰富,有的参加学生会,还考了托福,马上就要出国了。
所以学妹就很困惑:别人不努力学习,却可能拥有更好的人生。她这样努力学习,对找工作和未来出国却没有太大的帮助,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听完后,忽然想到了雷军曾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我问学妹:“你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她说:“为了有个好成绩能顺利保研,然后读研究生,有个高一点的学历,最后找份好工作。”
我接着又说:“如果好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向着找好工作而努力呢?”
如果大一时,就设定最终目标为“找到好工作”,那最初的努力路径就不该如此简单,还要配合参与一些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补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工作技能……
而学妹天天泡自习室就可以看做“战术上的勤奋”;泡了四年最终却依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动机,这就是战略上的懒惰。
她就是这样用天天泡自习室的勤奋,来掩饰她多年来不思考的懒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表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一个人在低头拉车的时候,不时不时抬头看路,那么,他早晚都得掉进沟里。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事情来了就做,从不想为什么做,如何做,以及做了之后想得到什么结果?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都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
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决胜的关键不只在于知识多寡、勤奋程度,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忽然想起了《教父》里面的一句话:“那些一眼就能看透本质的人,注定命运非凡。”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整理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