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有春风化雨包容的爱,不计较只付出的爱。所有不切实际理想化的梦,也只能在这般青葱岁月再纠结着做一会儿。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我热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一起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护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险的人,我要的不是别人,是你”
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不做,面对死亡的时候,就别遗憾和悲伤了,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做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让自己和悲伤共处,你心里的爱和那些没有留下遗憾的记忆,都会慢慢带着你走出悲伤,那时候的你,就不会再为了这种推开心爱的人的悲伤,掉下任何一滴泪了!
当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忽然,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出现在眼帘之中。未及细看,那身影已翩然而过。当你回头,茫茫人海里已无处寻觅,而刚才的邂逅,竟不知是真实存在,还是脑海中的虚幻。猛然间,那个曾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字,就这样再次萦绕不去了。
Ta,张哲凯,16岁那年,生母因他患有癌症,留下房产和一些钱,离他而去。
Ta,宋媛媛,16岁那年,爸爸、妈妈、弟弟出车祸死了,她成了一名孤儿。
她接近他,搬去一起住,两人像情侣,同吃同睡。两人又像一家人家人,因为除了有过一次亲吻,再无其他。两人保持着“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一起走过人生的16岁-30岁。
要来的终究还是会来,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希望她能嫁一个好男人。她知道男孩有绝症,为了满足男孩的愿望,草率的勾搭上一个牙医结婚了。
女孩这边刚新婚,男孩就到了弥留之际,最后她回来了,追随男孩一起离开了人世。
跟朋友曾吹嘘过,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看电影从来没有掉泪过。结果真香,后面20分钟完全止不住,尤其从男主视角转成女主视角,交织回忆倒叙的时候,整个电影院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着啜泣声。
电影之所以感人催泪,不得不说陈意涵起了最关键作用。其一,她有着人畜无害,水汪清澈的大眼睛,演起少女来也不会有违和感。其二,作为37岁中年妇女的她,有着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酝酿出充沛的情绪,层层递进,爆发超强的感染力。
比如陈意涵在隧道追车,所有的情绪在一瞬间转换完成,喷薄而出,让人哭的不要不要的。
爱会让人变得自私,那怕需要伤害其他人来成全自己。实话实说,生活中是有这样的人,但你电影却不能这么拍呀,怎么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作为青春爱情电影,主要的观影人群是未成年,或者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这时候正是他们世界观,爱情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能给到的作用,无异于一剂毒药,不知其可也。
还有一大败笔,就是宋媛媛最后的殉情,有为了制造悲情而悲情的嫌疑,看似在讴歌爱情的伟大,实则是在放大女主的脆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如果你非要不管,只想好好哭一场,那我给你推荐周冬雨的《山楂树之恋》,龙母的《Me Before You》,斯万克的《P.S. I LOVE YOU》,同样都是男主患绝症,额,咦,我们男人做错了什么?...
如果还不管,就想到影院同流合哭,那就去吧,需要我陪吗?
你带上我,我带上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