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沙野大使出席中法非关系视频研讨会答问节选

一、法中企业在非洲合作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双方企业面临一些合作障碍,比如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不信任。这是由于两国企业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但西方国家政府禁止这种做法、中国企业往往把债务违约时资产产权转让作为其对非贷款的担保条件等。如果中国加入经合组织或同其加强联系,法中两国企业就将使用统一的标准和游戏规则,会大大改善双方互信及合作氛围。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卢沙野:中法非三方合作确实潜力巨大。正如拉法兰总理刚才所说,法国和非洲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和非洲也是如此。因此,中法非三方合作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三方合作更加必要。非洲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陆。如果我们能帮助非洲培训年轻人,让他们具备更高的技能,将为10亿人口的非洲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助力非洲经济增长。

中法非三方合作几年前刚刚起步,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确实还不够。刚才我已提到了制约中法非三方合作的一些因素,比如标准差异、理念错位等。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欧洲确实比中国发展更早,标准比中国标准更高,但不能说某些标准就比另外的标准更好。非洲国家尚在经济起步初期,也许中国标准更适合非洲。但我们从来没说过自己的标准和理念就比西方的更好。

关于中国加入经合组织的问题,经合组织是发达国家俱乐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是经合组织成员,而是经合组织的主要合作伙伴。中国采纳了一些经合组织的标准和规则,但并非同经合组织的观点完全一致。中国已经加入了经合组织发展中心,完全可以同法方加强交流,找到一个平衡点,或共同制定更加适合非洲实际的新标准。

二、虽然法中两国有一些企业间交流平台,但还没有专门面向非洲的平台。您认为双方是否可以借鉴法中企业家委员会的模式,探讨建立一个推动法中在非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增进互信的平台?

卢沙野:中法企业家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寻求解决中法企业在双边、三方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拉法兰总理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中法非三方需要坐下来,深入讨论在对非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消除制约三方合作的障碍,让这一大有前途的合作取得更快发展。我赞同拉法兰总理提出的建立一个相关工作机制的想法。

三、中国参与了G20框架下的国际对非减债努力,获得广泛肯定。法中两国政策性开发银行之间也进行了相关合作。增加透明度、加强互信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减缓债务方面的合作。中方是否愿意在对非贷款透明度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卢沙野:中国全面落实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总额超过13亿美元,受益国很多都是非洲国家。中国还主动免除了有关非洲国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的对华无息贷款债务。中方尽了最大努力缓解非洲国家债务负担,也希望看到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作出更多努力。国际商业性银行在对非贷款中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呼吁其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帮助非洲缓解债务负担。

关于政策性开发银行,所有国家都有这类银行。中国在这一领域采取了完全透明的态度。刚刚我分享了中国对非融资的一系列数字,中国在非洲建设了6000公里铁路、6000公里公路、20多个港口、150多座体育场、会议中心等设施,200多所学校,这些都是中国花钱在非洲做的事情,都是完全透明的。我也强调,不能脱离非洲的发展实际抽象看待债务问题,中国对非投资要么是建设基础设施,要么是投入到制造业领域,都是有经济回报的,为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不是加重非洲的负担。当然,中方对国际社会讨论非洲债务问题持开放态度,包括在G20等框架下讨论。

中国对非融资得到了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我刚才提到吉布提总统的话确是事实。我本人亲自参与了蒙内铁路项目的决策过程。蒙内铁路全长480公里,中国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而且创造了数万个本地就业,带动肯尼亚经济增长了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对非投资是非常透明的。

四、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优先方向是什么?对非合作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

卢沙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合作并不冲突,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也是中国对非合作的宗旨。几十年来,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目的就是助力非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贸易,为非洲发展提供融资,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人民友谊。

五、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先促进内需。中国对外需和对国际合作伙伴的态度将发生哪些变化?

卢沙野:法国朋友非常关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中国迅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越大的经济体,越依赖国内需求,出口比重越低。实际上,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5%的峰值,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已下降为17.4%。同时,经济越发达的经济体,服务业的比重就越大,美国服务业已占经济总量的80%左右,而服务业主要来自国内市场。所以,构建以国内循环成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个别大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中国经济更多依靠国内市场也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中国新发展格局是长期战略选择,不是权宜之计。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战略地位的下降。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我们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是要激活这个超大规模市场,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不仅拉动国内经济,也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多机遇。这就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外双循环决不意味着中国将关起大门,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国利益。相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六、G20峰会就新冠疫苗作出了决定。中国已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并作出了相关承诺,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额和落实方式,您能否作进一步介绍?

卢沙野:习近平主席在G20利雅得峰会上重申,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优先向非洲国家提供。这是中方的庄严承诺。近日,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一些国家的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取得好成绩,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今天我也看到一篇报道,中国国药集团已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交了新冠疫苗上市申请。该疫苗已在多个国家进行了III期试验,数万名志愿者接受了注射,免疫效果令人满意。我注意到,法国媒体也报道中国已有约100万人注射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实际上,中国已经有4支疫苗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我相信,中国疫苗会为全球抗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