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有人曾說:“回想徐悲鴻先生在世的時候,有時和他一起談天論地,他總少不了要提到任伯年;如果是在徐先生的家裡,又總免不了要把他所收藏的任伯年作品掛起來供客人們欣賞。”“徐悲鴻勞累了一天 ,最喜靠在畫室的躺椅上,靜靜的欣賞掛在牆上的任伯年條屏畫作,放鬆休息。”

9月26日,“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覽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舉辦,首次集結徐悲鴻一生收藏的任伯年佳品,共計50餘件。在一些珍貴的作品上,徐悲鴻會鈐印上“悲鴻生命”的印章。細品展覽,觀眾能體會到兩人的藝術之緣,看到“大師眼中的大師”。

大師們從不乏異代知音,任伯年與徐悲鴻冥冥中有些特殊的緣分:任伯年過世的那一年是徐悲鴻的誕辰,二位大師均早期經歷了諸多坎坷,雖在後半生功成名就,但卻都未及花甲之年就因病過世。徐悲鴻非常欣賞任伯年,他收藏的五十餘件任伯年的畫作中,即便是任伯年繪畫的底稿和揭裱的下層繪畫徐悲鴻都小心地收藏起來,或裝裱後題跋,或一時興起,為任伯年的線稿填上顏色、畫上人物;而在自己的畫作中,徐悲鴻也有意以同種畫法或以同題材畫作與伯年“酬答唱和”。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覽共分為三個版塊:“沉酣矯變”、“雅麗豐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鴻評任伯年之語,將分別展示任伯年筆法奇崛、形神兼備的人物,設色雅豔、技法多樣的花鳥畫,以及多幅被徐悲鴻視作璞玉的伯年遺墨,共計50餘件館藏伯年珍品。這些畫作都是首度公開展出,也是徐悲鴻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結。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展覽現場

徐悲鴻“續作”任伯年的未竟之作

任伯年長女任雨華的後人吳仲熊,與徐悲鴻交善,並知曉徐悲鴻酷愛任伯年繪畫,遂將多幅所藏伯年父女的畫作贈與徐悲鴻,其中有很多任伯年未付裱的遺稿。這些“未竟之作”被徐悲鴻視為珍貴的璞玉,他在畫作之上或題跋或補竟,每一幅畫作都如同兩位大師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合作”。

此次展覽既是對於任伯年藝術成就的展示,更是對於徐悲鴻藝術收藏的探究。展覽中精心摘選出了徐悲鴻在所藏伯年畫作中書寫的題跋,貫穿於整個展廳之中,用徐悲鴻先生的文字話語,去還原其對任伯年作品的收藏曆程及心得體會,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生動真切的大師徐悲鴻——

他在見到任伯年佳作時會感嘆“此真神品也”、“夢寐數月”;在喜獲伯年畫作時“歡喜讚歎,便欲躍起”;在不能得畫時會嘆息“恨不能豪奪,成完數,悵悵”;在珍藏的伯年作品上又特意叮囑“特恐張掛過多,塵汙混其筆跡耳,有保守之責者不可不加註意也”,在他的收藏中滿懷著對藝術的熱忱、對伯年的敬仰。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在任伯年畫作上的題跋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在任伯年畫作上的題跋

仔細閱讀這些題跋可以發現許多信息,比如現場的一組以深青色裝裱的畫作,徐悲鴻的題跋中顯示:“用夾宣則一作而得兩幅”,則表明這一組畫是有據可考的揭裱了任伯年畫作的第二層,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任伯年畫作的第一層可能已經被賣掉或者流散了,而“失去了許多畫作細節”的第二層,卻讓徐悲鴻青眼有加。徐悲鴻認為“伯年力透紙背,其畫故以淡逸勝,而副頁乃更逸,脫盡煙火氣”。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現場展牌介紹

甚至徐悲鴻認為第二層的畫作更加“玉潔冰清”,如下圖的兩幅畫作的局部,相比之下,墨色更加淺淡,有澹遠的古意。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認為第二層的畫作更加“玉潔冰清”,有澹遠的古意。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認為第二層的畫作更加“玉潔冰清”,有澹遠的古意。

而以下的幾幅畫作中,則是徐悲鴻拿到了任伯年的未竟之作,而感覺構圖之不完滿或者是未完成之遺憾,而自己親手“添補”了一些內容,比如下面這幅《秋日泊舟》,其中作為畫面主體的那位泊舟的人就是徐悲鴻填上的。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徐悲鴻《秋日泊舟》

下面的這幅《芭蕉鸜鵒》圖中,鸜鵒也是徐悲鴻因為畫面太空,而補畫在高空的。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徐悲鴻《芭蕉鸜鵒 》

徐悲鴻評任伯年:“三百年中國畫家第一人”

人們熟知徐悲鴻的畫家及教育家身份,卻鮮少關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收藏家。1953 年徐悲鴻去世後,按照其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不僅捐出了1200餘件徐悲鴻作品,更將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在徐悲鴻收藏的上千幅作品中,《八十七神仙卷》被其視為至寶,曾特意鈐印上了“悲鴻生命”的印章。而徐悲鴻收藏的《杜鵑》、《西施浣紗》等多幅任伯年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到“悲鴻生命”的印章,足見其對任伯年畫作的珍愛與推崇。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 《西施浣紗》

繼2019年“徐悲鴻與齊白石”展之後,此次任伯年展覽是大師眼中的大師系列展的第二展,兩個展覽均是通過還原徐悲鴻的視角,梳理展示藝術大師的收藏珍品。

徐悲鴻與老友雨珊(孫佩蒼)同賞任伯年畫,曾有感而寫:“伯年之畫,中年以降,獨往獨來,一以造化為師,逸宕縱橫,橫絕一世。其天才之敏利,吾國美術史上所罕有之人物也。今日談藝者,高則舉元四家,次則文沈唐仇,下則四王惲吳,思潮束縛,不明乎道。若見伯年傑作,必叱異墨為江湖派甚矣,時之哀也。此幅在吾寓中兩日,以價重不能致,竟為人奪去。幸攝一影,得寄遐思。奉之雨珊老友,相與欣賞。”

任伯年的繪畫,既富有文人雅士崇尚的淡雅明淨、簡逸清新,又蘊含符合普通民眾審美的通俗平易、意趣盎然。他一反晚清畫壇摹古沿襲、陳陳相因的筆墨規範,別出機杼,匠心獨運,擔起推動傳統藝術現代性轉型的先行者使命,故徐悲鴻認為他是“抒情詩人”、“一代明星”、“三百年中國畫家第一人”。

也正因為如此,他畢生推崇和宣傳任伯年,竭力蒐集其遺作,是個人收藏伯年精品最多的藝術家。他曾把伯年作品介紹給法國美術協會的領導者達仰,令其大為讚歎,並給予了“真是一位大師”的評價。也是在他的推介下,他的好友,新加坡的陳之初先生成為海外任伯年的最大藏家,並在海外出版了首部任伯年畫集。徐悲鴻專門為畫集撰寫了長篇的《任伯年評傳》和創作了油畫《任伯年像》。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任伯年像》油畫

徐悲鴻認為任伯年在人物畫方面尤其專擅,他曾說:“學畫必須從人物入手,且必須能畫人像,方見功力。及火候純青,則能揮寫自如,遊行自在。比之行步,慣經登山,則走平地時便覺分外優遊,行所無事。故舉古今真能作寫意畫者,必推伯年為極致伯年於畫人像、人物、山水、花鳥、工寫、租寫,莫不高妙,造詣可與並論。吾故定之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殆非過言。”

任伯年筆下有許多悠遊閒居的隱士,動作慵懶,有的則憨態可掬,表情亦十分生動,如下面一些人物畫的局部: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筆下的隱士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筆下的隱士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筆下的隱士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筆下的隱士

一位在摹古沿襲、陳陳相因的晚清畫壇,別出機杼,匠心獨運,融貫古今,參借西法,是引領海派新風的先行者;一位在中西方交融的時代,竭盡全力地引進西畫技法,義無反顧地開創融匯中西之路,是推動中國畫改良的一代宗師。

同題創作、遙相呼應

但他們二人都秉承著“在神不在貌”的藝術理念,推動了傳統人物畫的變革——徐悲鴻曾在《仲英先生五十六歲小像》題跋:“伯年高藝雄才,觀察精妙絕倫,每作均有獨特境界,即如此作,其傳神阿堵無論矣。”而在同一幅畫作上,馬衡的題跋中記載了伯年話語:“吾被投止時,即無時不留心於主人之舉止行動,今所傳者,在神不在貌也。”

以展覽現場的鐘馗為例,任伯年一生中創作過諸多形象百變的鐘馗,徐悲鴻同樣鍾愛於畫鍾馗,更曾在端午節前後連續創作多幅鍾馗作品,在徐悲鴻對於鍾馗題材的喜好中便可以窺見任伯年的印跡。“憶吾童時有一日,先君入城,歸仿伯年《斬樹鍾馗》一幅,樹作小鬼形,盤根錯節,蓋在城中所見伯年佳作也。是為吾知任伯年名之始。”悲鴻如上自述道,一幅《斬樹鍾馗》為徐悲鴻知任伯年之始。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的鐘馗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的鐘馗

他們也都是師法天地萬物、觀察精妙絕倫的大師——任伯年喜於觀察生活,“欣觀群鳥之翔集飛鳴,怡然自適”,徐悲鴻當年亦是“躑躅於動物園速寫猛獸,其樂無窮”。

展廳中部特設有“穿越時空的對話”區域,以粒子動畫的形式呈現兩位大師的話語和藝術理念,並在此區域將兩位大師相同題材的畫作並置,可以看到任伯年清新雅麗的沒骨花卉對徐悲鴻的影響,可以看到兩位大師筆下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的萬物生靈:小巧渾圓的麻雀、大筆揮灑的芭蕉、體態豐盈的雞、憨態可愛的鵝。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任伯年畫的鵝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徐悲鴻畫的鵝

現場也擺放了兩把椅子,觀眾可以坐在上面感受徐悲鴻靜靜欣賞任伯年的條屏畫作的樂趣。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展覽現場,觀眾可以坐在椅子上感受徐悲鴻靜靜欣賞任伯年條屏畫作的樂趣。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2月28日

地點:徐悲鴻紀念館四層展廳(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號)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張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