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陶淵明辭官隱居的原因

公元405年,做了八十多天彭澤令的陶淵明辭官了,從此再也沒有出來做官,就這樣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那麼他究竟是為什麼不再做官而選擇隱居起來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下。

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他所生活的年代是東晉後期到南朝宋初年,當時社會上老莊思想盛行,所以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很早就喜歡自然,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不過,與此同時,他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所以20歲時就開始了遊宦生涯。可是他在出外做官期間,卻一直都在思考著將來有一天要回歸田園。比如說他在《飲酒》其十里寫道:“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這表示他雖然做官,但心裡一直想著田園。

其次,是因為他確實不適合做官。

一是他為人不拘小節,又不喜歡迎來送往,阿諛奉承。所以當他得知自己需要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見被他稱為“鄉里小人”的督郵時,他是受不了的,所以才有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話。

二是做為名士的他,沒辦法勝任那些具體的繁雜的工作,所以他在做江州祭酒時就曾因為“不堪吏職”而辭職,也就說讓他發表下議論,寫寫詩可以,但具體工作他不願意做,也做不了,說白了,他就是眼高手低。而且後來他回家種地時,莊稼也是種不好的,正所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三是他太喜歡喝酒,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這樣的狀態也是沒法做官的,關於他喜歡喝酒的證據,可見《五柳先生傳》以及《陶潛傳》,在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第三,年齡原因。

公元405年時,陶淵明已經40歲,按當時的情況來說已經是標準的老年人,因為秦漢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是22——25歲,隋唐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是27——29歲,所以生活在東晉末年的陶淵明在40歲時絕對已經算是老年人,他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可活,而在到現在還只是個縣令,將來也不會取得什麼功績,所以辭官隱居很符合他當時的心態。

第四,親人去世,他遭受巨大打擊。

公元405年時,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此時他去弔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而且他也很難過,所以才辭職。

第五,政治方面的原因。

那個時候社會動盪不安,上層人物為了爭權奪利而殺來殺去,比如王恭舉兵討伐王國寶、王恭、桓玄等人討伐司馬道子、劉裕等人討伐桓玄、盧循造反、劉毅和劉裕大戰、劉裕討伐司馬休之,後來劉裕篡晉、建立劉宋,陶淵明改名為“潛”,以此表示自己對劉裕的不滿。所以他一方面為了在亂世中保住性命,一方面為了不和劉裕政權合作,所以選擇隱居。

此外,陶淵明其實還做過大叛賊桓玄的參軍(桓玄曾經篡奪東晉的江山),雖然後來他還在劉裕手下做過參軍(劉裕沒有篡晉之前),但是劉裕掌握大權後他應該還是怕劉裕哪一天找機會清算他,所以他才選擇不做官。

來看看陶淵明辭官隱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