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海禁,成功的文化融合

15世紀期間歐洲正在轟轟烈烈的開展航海,而當時雖然好強好厲害的大明太祖卻施令閉關自守,不思進取,要完全不跟海洋世界往來。

開始航海之後的歐洲國家有如猛虎出閘一般,乘風破浪的遊蕩世界各地,但此時的大明卻“傲嬌”的玩起了海禁,為什麼海禁呢呢?全都是因為這兩個字——倭寇,也就是日本海盜,他們在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時期那邊騷擾。彪悍的的蒙古人也是不能忍,前後兩次遠征日本,1274年元朝派出3萬人的軍隊第一次出征日本,開始打的挺順利,後來遇到颱風,導致元軍直接就損傷1萬3千人,最終回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事後元朝也派使者去日本,但是都被日本斬首,其中就有元朝禮部侍郎杜世忠。忽必烈再次怒了,積極籌劃後於1281年春天再次攻日本,也不知道元軍怎麼就那麼的倒黴,又一次遇到颱風,元軍攻日再次挫敗。日本人覺得這護佑他們的風太神奇了,就把這個風稱為神風,之後的神風特工隊怕是出自於此吧。回到正題,大元朝沒能徹底解決倭寇的騷擾,倭寇一路擾到大明。明太祖朱元璋很是生氣,但陸上的戰爭還沒完全結束,騰不出手,氣的直接對外閉關,對內則規定,沿海的漁民、商人只可以在近海抓抓小魚、做做小生意,不準出海。明太祖甚至還認為這規定世世代代都得傳下去,要當作標榜主權的代表,表示寸板不許入海。


失敗的海禁,成功的文化融合

《明史》


海洋真的是說鎖就鎖的住說禁就禁的了的嗎?

確實大明史上海洋大多時候都是禁區。但沿海地區山多平原少,百姓沒有田地可以耕種,當然就是世世代代都得靠海吃海,有的捕魚有的出海貿易,自古以來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早就變成沿海地區的模樣啦。怎麼可能因為一個海禁政策,大家就跟白海豚一樣說轉彎就轉彎呢。也因此在各種因緣機會之下,沿海地區就慢慢成了海盜的溫床、走私的天堂。所以沿海地區的百姓並不情願被封禁,當時正在航海遠洋的的歐洲人也想衝進大明做生意。絲綢、瓷器都是受歐洲人喜歡的商品,歐洲貴族為此簡直搶破頭。歐洲市場是非常大的,嘉靖年景德鎮的燒窯數量不斷的激增,甚至被人稱為“四時雷電鎮”,這除了當時朝廷的激勵外,也是為了滿足海外的各種需求。到了17世紀,歐洲家家戶戶都可以用到大明的陶瓷餐具了。而且他們還發現茶葉這個好東西,也是讓英國人愛不釋手,甚至還出現把瓷器包在大量茶葉中間的運輸方式,因為這樣包裝即使經歷長途海運瓷器都不會破裂。看的出來海禁算成功嗎?


失敗的海禁,成功的文化融合

瓷器製作工藝

航海中文化的互溶

當時歐洲很多人沒有大明商品供應的日子簡直過不下去了。這麼龐大的市場需求怎麼會是海禁能阻止的呢?在龐大的走私貿易中讓大明的商品飛向全世界,讓日本,美洲的白銀滾滾來,大明的貨幣也跟著這股潮流產生鉅變,隨著交易越來越多,貨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早在宋元時期就開始的紙鈔的試驗,紙鈔簡單好用方便攜帶。但紙鈔並不像金、銀、銅一樣樣本身就具有價值,它的價值是建立在政權上,很容易受到時局影響。例如元末政治腐敗,國家開支跟居高不下,財政亂的跟打結的耳機線一樣,元朝朝廷每天亂印紙鈔來填補各種財政漏洞,結果導致通貨膨脹造成物價暴漲,紙鈔都不值錢。朱元璋的大明國比蒙古人更沒經驗,發行的大明寶鈔沒到一年就通貨膨脹到爆,嚇得明朝趕快鳴金收兵,回到金屬貨幣的時代。受限於古代開採技術的落後,當時白銀、銅礦產量都不夠。但是恰好遇到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剛從阿茲特克帝國的墨西哥那兒挖到了豐富的白銀,同時產白銀的日本也跟著大航海時代,加入了與大明貿易,因此大明順理成章的成為白銀的輸入大國,展開亞洲鋪天蓋地的白銀貿易網。

失敗的海禁,成功的文化融合

明朝時期的世界地圖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以前的武俠小說都是用銅錢交易,到了明清以後的小說都改成銀兩了。除了白銀之外外,美洲作物的引進也在大明帶來極大的變化,像是我們愛吃的烤地瓜,就是由16世紀貿易環境下進入大明。番薯在福建廣東地區生根,並且很快就拯救了因為颱風而面臨饑荒的福建。到了18世紀,中國沿海已經廣為流傳,幾乎人人都可以吃到番薯了。這種高產量的作物,大大彌補了稻米糧食不足的問題。

那大明難道就沒有影響到其他國家嗎?肯定有的,歐洲的傳教士在16世紀末跟著商船來到中國,準備將基督教義傳入亞洲,他們對於許多大明文化也相當有興趣,他們大量翻譯大明儒家經典,並帶回歐洲。沒想到的是這個遙遠東方神秘國度的文化,竟然就這麼掀起了歐洲人的中國熱。例如當時大明的科舉考試製度對歐洲人來說,他們覺得這是何等先進的制度啊。歐洲哲學家與知識分子們甚至把孔子當作楷模,像是啟蒙運動的導師伏爾泰就非常的推崇孔子,據說他在自己家裡掛上孔子的畫像,早晚得膜拜個兩三下。歐洲思想界與上層社會之間開始颳起中國風,儒家思想也成為了這些知識分子對抗教會權威的神兵利器。

失敗的海禁,成功的文化融合

古籍關於番薯的記載


我們也稍稍理解了大航海時代下大明與世界的交流了。無論大明朝廷多用力地斷開與世界的牽連,他們終究無法阻擋來來去去人們所帶來的交流,交流這件事對任何國家任何族群都是無法避免的,不是說雙眼一閉就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既然如此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我們所遇到的各種文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