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临涣镇小麦收获前后的田野里的一次日落,镜头记录下这些画面,一起来欣赏吧!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肖淮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临涣现为全国500家小城之建设试点镇,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省和淮北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镇。
临涣镇在历史上长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宿州清代志、宿州明代志、临涣公社史、临涣区志等的记载,临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临涣保存着大量浸润着临涣古老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古迹旧址。临涣古城墙、文昌宫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遗址、明清老街、龙须泉、临涣茶馆、山西会馆、袁氏宅院等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古城临涣独特的人文风景。“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蹇叔、嵇康、嵇含、嵇绍、戴逵、戴颙、徐防等个个名彪青史,闪耀于临涣绚烂的历史长廊。
临涣还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墓葬文化传统。历史上临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元化,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留下了香山庙、城隍庙、临涣天主堂、慈云庵等丰厚的宗教文化依存。蹇叔墓、张晋亨墓、李沃孜墓群、码头汉墓群、城西元代墓群、兵部右侍郎碑等相继发掘出土,为华夏墓葬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临涣镇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镇中心一里多长的街面上汇聚了16家茶馆,茶座300余张,茶壶600多把。沏茶用水沿用古镇南端的龙须泉水,茶叶皆为六安茶棒,故名“棒棒茶”。茶馆里飘出的阵阵清香吸引着方园百里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临涣民俗丰富,丝弦、坠子、泗州戏等民间曲艺,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歌舞广为流传,特产飘香,酱培包瓜、豆腐香乳、油酥烧饼、羊肉清汤、鸭汤油茶等民间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临涣古镇彷如一部浓缩了的华夏文明史,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足迹。
在古城墙上漫步,脑子里总是不断地回放着我想像中的历史镜头: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先民们,赤裸着双脚,袒露着上身,挑着满满的两筐土,迈着艰难的步履,颤颤巍巍地从护城河的底部一步一步向上爬行。在纷乱的飘雪下,在寒冷的北风里,他们用几欲冻僵的手,在一点点地垒砌着城墙。那双肩承担的苦难慢慢长成浓密的树冠,那双脚踏出的安逸慢慢融入清凉的夏风,那张没有表情的脸幻化成母亲们守护孩子的身影,那份无语的沉默被岁月渲染成轰鸣的炮声……
临涣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外,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和各种建筑。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城墙上还有作瞭望、射击之用的垛口。古城与战争总是分不开的。她舒展宽广的胸怀,收拢起一道道刀光剑影和一声声人喊马嘶……
临涣古城墙的规模在全国属第一,是我国目前惟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遗址,是临涣镇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淮北市悠久历史底蕴的具体象征。临涣古城墙筑成于战国时期,南临浍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坦耕地。整个城垣近于正方形,东西长1650多米,南北约1480米,城墙周长约6公里。虽然相关文件认可的古城修建年代是战国时期,但民间一直认为是商汉两度修建的。临涣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临涣古城墙因其体量大、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1986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