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的落差感,你適應得怎麼樣了?

1.

週一上課的時候,SCAD的老師提到他帶的一個學生,一位被退學的高考狀元。這位學長本應該早就畢業了,但是到了大四臨畢業前,還有13門功課掛了科。老師讓他的母親趕來學校,將他領了回去。

這位母親後來還跟老師說,半年後若是孩子狀態好點了,再將他送回來。老師一口否決,沒救了,別送回來了。

這位學長當年是四川某個地區的文科高考狀元。老師提起他,滿是遺憾的無奈,說是這孩子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還是很正常的學生,後來大三和女朋友上分了手。

最重要的是,大學興許混得不似文科狀元這個名頭響亮,有了心理上的落差感。在感情和學業的雙重壓力下,便自暴自棄,荒廢了學業。最後落得個沒法畢業的地步。


大學裡的落差感,你適應得怎麼樣了?


2.

這事兒讓我想起了前陣子新聞中出現的那位和家人失聯9年的高考狀元楊同學。2003年,楊同學頂著縣級高考的頭名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此他的父親還在家裡大擺宴席請村裡人來慶祝。

可在楊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實習幹不下去,考研也沒有繼續。他的父母擔心兒子,專程來到了北京,才得知,楊有一科缺考,沒能順利畢業。2009年3月12日,楊用朋友的號碼給家裡人發了一條報平安的短信,此後便失聯了。

在2009至2013年期間,楊的父母多次進京尋找兒子,未果。楊的母親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在2018年的夏天,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可楊的母親選擇拒絕治療,她說,不見到兒子就不治了。

哎。大學其實是個挺臥虎藏龍的地方。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個人的出生和背景,原生家庭,興趣愛好和成長方式都不一樣。不說名牌大學如何,中國人口眾多,其實能上大學的人,心裡多多少少都是有點小優越的。

而這種優越感或許在上大學的那一刻便註定了會消逝,而後伴隨著的焦慮和恐懼,讓這些原本帶著優越感的同學選擇了逃避現實。

去年前的新聞還報道過,福建建寧縣的理科高考狀元小葉,考入浙江大學的他卻因為大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沒考好,不敢面對父母,一直不敢回家。因此,他在外流浪了十年,靠著撿破爛為生。十年後,才被父母在街頭覓得。


大學裡的落差感,你適應得怎麼樣了?

3.

其實啊,這些焦慮、壓力都是自找的。什麼高中就考到了高級口譯,GMAT或是GRE的高分大神;或是早早就開始混跡互聯網的Python神級大神;又或是能收到近百個獨家生日祝福的社交女王。

雙商在線,績點超高,社交超溜,這樣的人同樣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平平凡凡上課,普普通通出身,平平淡淡生活的自己,好似怎麼趕都趕不上別人的萬分之一。

從前那個叱吒校園風雲的自己,那個被老師家長捧在手心的自己,那個屠遍各大學科成績排名的自己,在眾多閃閃發亮的人當中,怎麼變得這麼不起眼,變得這麼灰溜溜呀。

真是沮喪。巨大的落差感,令人喘不過氣,令人想要放棄,是不是?


大學裡的落差感,你適應得怎麼樣了?


4.

我突然想起的剛上高中那會兒的自己。我所在的初中在當地其實普普通通,每年考上Y高的人數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而Y高是當地最好的重點中學,我沒辦法想象我周圍那些都是個什麼人類,能把成績考得這麼高。

比如數學最後那道大題,這些個人怎麼能寫得出除了第一小問以外的小題 ? 有時候我連第一小問都寫不出呢,也許這就是仙女吧。還有他們寫的作文,就算帶著高考的鐐銬也能舞出一支梨花春帶雨的味道。他們的習作被複印機嘩啦啦地印出來,發放到每個班級,被老師用投影儀放大,逐字逐段地分析,唸誦,最後被張貼在每個班級的後背牆上,接受愛的洗禮。

很多人都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從一個被捧上天的仙女仙哥,然後進入到一個灰不溜秋,普通平凡的人類中去。

這期間產生的落差感,可不是仙女姐姐下凡時的曼妙舞步,還配著點櫻花茗煙呢。No , 很多人的姿態其實是乎地墜入人間,重重地摔倒地底上,然後被告知,這兒可不是你那神秘仙宮,就算是片人間,可也有其他的掌管神人!

大學裡的落差感,你適應得怎麼樣了?

5.

所謂落差感,其實不過是區別心在作怪。心理預存了幾絲念想,這是好,這是不好;這事是值得被誇耀的,這事是不值得出風頭的。早早地,給事物與環境做了個高低貴賤,將自己哐鏘塞進格子裡,想要超越誰誰誰,成為某某某,變成一副厲害的模樣。

若是棄了這區別心,可又不同了。無論高低貴价,孰優孰劣,都是一樣的可人兒,眼睛鼻子和嘴巴,配上語言和表情罷了。

年輕人在前進道路上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心理:把別人狠狠甩掉,再狠狠贏得別人的誇獎。大概是我這一代的90後,95後,自小成長的環境告訴我們,與眾不同是一件值得誇耀和追逐的事情。

可現實是,這個世界上踏實本分者少,急求成者多。隨波逐流者少,與眾不同者多。自知之明者少,浮躁自大者多。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說,要克服急於求成的心態比腳踏實地困難許多,也許因為年齡,也許因為對未來的不安。

種種差距和自我的劃分,硬是給心床劃出了本不必要的落差感。因為渴望不同,因為渴望出人頭地。可我這思來想去啊,所謂年輕就是追求與眾不同,可人人都與眾不同了,這不同豈不又是一種泯然眾人了?

就如同潮牌,潮就是穿的人多了,才稱之為潮。若能大方承認潮牌不潮,便能明白這與眾不同皆是平庸的道理了。沒了這不同之心,何來落差之感呢?豈不過仙人下凡,換個人間耍朋友咯?

(文:boomchic )

(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