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頂尖的美國名校畢業生聊天一小時是種什麼體驗?
昨天我感受了一下,忍不住要分享出來:
先扒出了這位智商顏值雙高的學長檔案
- 本科畢業於大連理工土木工程專業
- 研究生畢業於CMU(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專業
- 輔修Data Science,作為RA工作一年
- 美國綠色建築師協會執證專家
- 職業生涯規劃師GCDF執證
- 回國後任國內一家主板上市工程公司部門經理,很快做到了商務總監
- 現與哈佛、南加大的同學合作,自主創業中
Q:
Q:今天想跟您聊聊您的留學成長經歷。當時您在大連理工畢業後,為什麼選擇了去美國留學?
A: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去外面看看,深度學習。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之前種下的種子。
在本科期間,大連理工給了我很多交流和交換的機會。當時我去了日本、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去了東京大學、UCLA、哈佛、MIT、臺大等院校,見識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習情況,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我們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這確實能給我帶來一些成長。
當時考慮到學日語可能沒法很快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所以我選擇了去英語國家美國——哈佛和MIT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Q:您當時就把卡耐基梅隆大學(CMU)定位為自己的夢校了嗎?
A:當時其實有多所院校可選,我主要考慮了幾個方面。
一是專業選擇的問題。
我參加高考那年,土木工程是最火的專業,適逢房地產行業的“白金時代”,土木專業被譽為“金飯碗”。但到了畢業之後發現一切變樣了(所以大家在選專業的時候應該更有遠見一些)。
我綜合比較了幾所學校,比如CMU、賓大、賓州立、康奈爾、UIUC和佐治亞理工等等,賓州立給了我全獎。
比較之後我覺得,CMU的專業選擇比較靈活,它最厲害的方向就是計算機和數據,我認為未來所有產業的發展都會向智能化的方向靠攏,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我需要選一個在這方面更強的學校,所以最終選擇了CMU。
二是CMU所有專業都要求有代碼課程,都要求有相關的代碼背景。
我申請土木與環境工程專業,是因為它與我本科的方向一致,如果我跨專業申請計算機,我當時的背景可能還不夠,於是選擇了曲線救國,通過輔修的方式往這方面靠,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Q:從您計劃去美國留學到申請院校,您是提前了多久開始做規劃的呢?
從我大二考託福開始就在著手準備了。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科研,之所以能拿到賓州立的全獎,是因為跟著一位賓州立的教授做了一個科研項目。
Q:您可否分享一下,如果想申請美國頂尖名校,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充分準備才有把握?
A:OK。如果想申美國名校,需要“老三樣”:績點、託福、GRE。
其實託福的重要性一般,基本考到105分以上就可以了。在美國讀高中的學生是不用考託福的,託福只是個語言篩選的門檻,只要成績不要太難看都沒問題,託福沒必要花最多的時間。
比較花時間的是GRE和GPA。如果要申請頂尖名校,GPA最好不要低於3.5,當然最頂尖的學校要求3.8以上。其次是GRE,當然分數越高越好,申請頂尖名校,330以上是比較好的分數,作為門檻其實有的325也能申請到。
除了“老三樣”之外,現在還有“新兩樣”,就是實習和科研。
我有位同學GRE只考了320分,但他有一個斯坦福的科研,在教授組裡做了相關的項目,最後他本科畢業申請到了斯坦福的直博,直接讀PHD,博士每年有七八萬美金的獎學金。
因為“老三樣”大家拉開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差個五分十分的,並沒有特別大的核心競爭力的差異。所以說,現在的“新兩樣”對於學生的幫助會更大。
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學生在相關方向上有沒有明確的規劃,有沒有相應的成果,如果有論文發表,當然是最具說服力的,其次看有沒有科研成果等等。
商科方向的學生,如果有頂尖的投行或相關機構的實習經歷,對於申請是非常得力的,“新兩樣”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對於申請美國頂尖名校的學生,要準備好“新兩樣”。
Q:科研項目的重要性從哪些方面體現呢?導師的推薦信?
A:對,肯定是的。
導師的名氣越大,他的推薦信效力就越強。學校招生時會看,如果有很牛的人給自己寫推薦信,招生處肯定會優先考慮。
其次,在導師手下做項目,如果有成果發表,學校會驗證這個成果。如果發現真的很厲害,學校很有可能破格錄取,即使前面的“老三樣”並不理想都有可能被加錄。
Q:如果學生沒有像您這樣在海外做科研項目的經歷,只是在國內讀了比較好的大學,有沒有機會申請到國外頂尖名校的offer?
A:機會肯定是有,但是在背景上豐富一下會更保險。
去年應該有66萬留學生,其中不乏985院校、GPA很好的人,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最好能在其他環節提升一下自己的背景,最大化地提升自己升學的競爭力,需要多樣化的背景準備。
Q:美國名校錄取國內本科生的考評機制是什麼樣的?
A: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是專家。據我瞭解,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招生處,會有一套嚴格的評比規則。比如官網上就會明確寫出對語言成績、GPA、GRE的硬性要求,學生達到了官網要求就算過了門檻,接下來學校會擇優錄取。
每個學校會有權重,加上你的GPA,就是學校計算出的最終GPA。
比如,清華的權重是2,你的GPA是3.0,它算出來就是6。但其他一些非一本院校可能係數是0.7或0.8,那麼同樣是3.0的GPA,最終成績就是2.1或2.4,和清華比就差了很遠,你的學校背景和標化成績都會被考慮在內的。
以上都是硬性的篩選條件,但由於學生申請數量遠大於學校招生數量,學校就會去比較學生的文書。一份好的文書能夠極大地體現出學生的競爭力,學校在看文書的過程中會核實學生的背景,尤其是科研和實習背景。
因為科研和實習的背景本身就具有篩選的特性,如果學生能力不行,他就進不了實習或科研項目,發表不了論文。
如果學生有相關的經歷,說明這個學生起碼是被篩選過的。最頂尖的人才才能進入到最頂尖的企業,在最好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學校會非常重視這樣的學生,這是申請材料當中比較稀缺的,學生也就會有比較高的被錄取概率。
Q:您可否介紹一下,推薦信找誰來寫含金量更高?
A:對,學校招生時還會著重看推薦信,推薦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是這樣的,老師的影響力越大,推薦信含金量越高。寫推薦信的人職位高,不一定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大。一旦有一個在業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給你寫推薦信,那就是一層天然光環,被錄取的概率很高。
那麼是不是行政職位越高,推薦信的含金量就越高?通常情況下是的。
因為很多海外院校並不清楚國內每所學校每位老師的影響力,只能參考對方的職級。比如校長的職級就很有說服力,但仍然要綜合考慮推薦人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如果有老師每年都能發表很多頂級期刊的論文,那他的推薦信就非常管用,即使他的行政職位不高。
比如我自己當時申請美國研究生,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賓州立系主任的推薦信,還有科研項目,有這兩個背書對我的提升很大,不然我可能申請不到這麼多學校的offer。
Q:您當時在賓州立做的科研項目,是通過什麼樣的機會找到的?
A:是學校的一個官方的合作項目,名額只有一個,我運氣比較好,當時我的英語還比較好,所以就跟賓州立的系主任搭上線了。
現在這樣的機會有很多,有很多非常頂尖的學校開設了一些官方的科研項目,這對於學生的幫助非常大,無論是申請學校還是求職面試,都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認可和證明。
Q:您在CMU就讀期間有沒有覺得壓力非常大,想要放棄?
A:CMU常年排在美國最辛苦的大學榜首,從沒掉出過前三,確實很折磨人。
每天下午6點開始到第二天清晨6點,每半小時就有一趟校車送學生回到自己的街區。但從下午6點到晚上12點的班車基本上都是空的,最擠的是凌晨2點的班車。尤其到了考試周或交作業的時間,很多人都睡在圖書館,早上起來在這裡刷牙,這種現象很常見,的確很辛苦。
但我覺得這是種非常棒的體驗。國外的教育模式和國內不一樣,這不是崇洋媚外,我非常認可國內的發展,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一些不足。
比如在教育理念上,國內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學生上課不積極(我本科時也不是很積極,也有過翹課),覺得老師講得不認真;老師覺得我認真講學生也不認真聽,學生覺得老師講得不好,聽了也沒用,雙方都認為是彼此的問題,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
當然,我不否認國內的很多老師都很有水平,尤其是清北復交,但我沒有榮幸去感受。
我們的本科有很多老師授課非常優質,但大家會更多地糾結於課本,怎麼把課本上的知識印在學生頭腦裡,這是國內教育的普遍想法。
國外的教育,更多時候把書本拋開,主要告訴大家,怎麼去理解這個行業和科目裡會涉及到的內容,從自己的理解出發,來解析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搭建框架,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有意思的體驗:原來學習可以這麼有趣!
當學生全方位理解了一個方向的知識,並把它變成自己的能力,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這方面我們還是存在差距的,期待國內教育能夠迎頭追趕。
Q:您能否介紹一下您在CMU讀研的詳細經歷?國外研究生導師也像國內大家吐槽的那樣壓榨學生麼?
A:我運氣比較好,我的導師是前校長,他非常和善。
而且我發現這邊老師的態度都很和善,非常願意和學生交流和溝通,他們會跟你聊,瞭解你的性格特點,幫你推薦課程讓你去選,輔導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方向的專家。
我是授課型碩士,畢業是要修學分的,每門課都比較難,所以學分就顯得相當重要,只要學分修滿就可以畢業。而科研型的碩士需要有成果發表才可以畢業,這兩種各有其優劣勢。
我們在選課和生活方面很自由,有彈性,你可以選擇在你想去的時間節點,安排你想學的課程,有充分的自主性。
學校雖然不大,但是很漂亮,設施非常齊全,圖書館也非常棒,而且24小時開放,校車也很便利,只要你想學,學校為你提供一切支持。
同時,我們學校的科研設施也是最頂級的,學生想做任何方向的科研,學校都會給到充足的資金、設備和條件。
對於國內吐槽的這種情況,我沒有遇到。我是授課型碩士,導師負責我在研究生期間的整個發展情況,起到監護的作用,我們並沒有非常高頻的溝通,基本上一月一次。
他主要看我的學業進度,學分修訂等有沒有達標,給我一些建議和鞭策,我們相處得非常好,而且本身我的導師職位高,也不需要我們做他的“秘書”,他自己有秘書。
我接觸到的其他導師,他們有一些科研型的學生,包括我讀了博士的同學,都不存在被剝削的情況,這是因為:
其一,美國的博士資金資助都是非常透明的,每月的生活費都要上報,做不了假,所以從金錢上不會受到剋扣。
其二,導師不會無緣無故給學生出難題,讓學生做“跟班兒”之類,當然可能也存在一些個例,這個可能每個國家都有。從大的角度來講,導師並不會和學生形成對立,去剝削學生,目前還沒有。
Q:導師是自己選擇還是學校指定?需要提前套磁嗎?
A:是雙選的。我們先跟導師套磁,你選擇了導師,導師可以選擇接不接收你,這是雙向選擇。
如果導師沒有選擇學生,就要隨機分配了,有別的導師願意帶,他就可以接收你。
Q:您能否介紹一下,美國留學生目前面臨的工籤政策是怎樣的?
A:OK。近期獲得美國工籤的難度係數非常大。特朗普昨天才說,要暫停所有的移民簽證。美國的政策是一直在收緊的,在這樣一種大的形勢下,留學生確實不太好留下來。
美國留學生畢業後,有個叫做OPT,就是可以留在美國去找工作的一個身份。
STEM專業的OPT有三年,但不是說畢業後拿到OPT就可以在美國待三年,OPT使用的規則是,從它生效開始90天內找到工作,就可以正常在三年內使用了。
在這三年期間要抽一個叫工作籤的東西,工作籤一年一抽,抽籤的概率對研究生是65%,對本科生是40%,差異還是挺大的。
大家會想,每年有60%的概率能抽到,那還是挺高的。但實際上,在最新公開的H1B統計數據顯示,在最近的2017年,80%以上的H1B工作簽名額,都給到了印度學生,而印度留學生的數量其實只有中國的1/3。
他們在語言和性格上比中國留學生更有優勢,中國學生偏內向,比較容易被欺負,在抽籤時可能會被佔一些便宜。當然,具體原因是移民局說了算,我只能告訴大家結果是這樣的。
中國留學生每年獲取的抽籤數量佔總共抽中的數量比例不到10%,基本上是8%左右,所以你看,一年只有65%的概率,其中只有8%屬於中國學生,這樣算起來,其實概率只有不到5%,連續三年抽中的概率也不大,這還是對於STEM專業方向的。
如果不是這個方向的學生,OPT只有1年,幾乎就不可能抽中。所以,對於很多商科、金融、會計、傳媒等專業方向的學生,我的建議是,現在很多企業有海外的校招,我們也能提供內推和全職的機會,大家提前準備好畢業後回國就業,事先做好規劃。
Q:您可以介紹一下您當時畢業後在美國求職的經歷嗎?
A:我當時比較幸運,畢業後在輔修的數據科學的導師手下做科研助理,這是個全職的項目,這樣就能保住我的身份,還有薪水。
這個項目本身是企業贊助的,就是優步Uber,但最終我個人還是選擇了回國。
Q:今天耽誤了您不少時間,想請教您最後一個問題,您想給未來的學弟學妹哪些建議?
A:沒關係。我看到很多人在網上傳授“成功學”的理念,怎樣才能成功,收入更高,不論說得多麼好,大家都不要信,適合別人的成功方式不一定適合你。
我的建議是,多去總結失敗的經驗,因為成功的方式千奇百怪,但失敗的方式都不約而同。我們可以去找一些失敗的案例,看看有什麼共性,我發現的共性有這麼幾個:
第一:缺乏長遠目標的規劃。一直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當然我也不是每個階段都是百分百清楚的,因為每個階段能夠獲取的信息都有限,並且思考問題的方式和邏輯也受到當時年齡的侷限,但我們可以在能力範圍內找到相關的東西,幫自己做出選擇。
比如,這個假期很多學生因為疫情就在家打遊戲,反正也做不了其他什麼事,有的學生是要準備出國的,到了大三還什麼都沒準備,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背景,後面就只能要麼考研,要麼考公務員。結果發現,考研壓力也特別大,肯定考不上,只有被迫找工作,非常被動。
而有的學生就能提前發現問題,感受到未來的危機和失敗的可能性,在假期做遠程的科研或者實習,提前做足準備和規劃,當你把自己的準備前置了之後,未來的可能性才會更多。
我當年如果沒有在大二就開始準備託福,到了大四我也只有傻眼,什麼都沒有,還得準備大四的畢業設計等等,就更沒辦法準備別的。
所以,唯一的建議就是,提前規劃,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把路越走越寬,這也是很多失敗案例告訴我們的結論。
感謝您的分享,乾貨滿滿!如果有機會,期待與您預約下一次採訪!
編後語:
任何一場危機,永遠是“危險”+“機遇”並存,危險有多大,機遇就有多少。
疫情嚇退了80%的留學生和家長,剩下20%的學生申請到了以前根本申請不上的學校。
今年剩下的80%學生,要和更多今年沒申請,以及原計劃就是明年申請的學生,去角逐明年殘酷異常的申請!
機會潛伏在危險中,且珍惜。
提前規劃,聽著雖俗,卻是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