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精忠報國、武穆遺書,這是大家對岳飛的普遍印象。除此之外,岳飛最終被秦檜誣陷,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則是大家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岳飛雖多次收復失地,取得大捷,卻在進軍朱仙鎮時,收到朝廷下達的十二道金牌,令其火速回京,否則以罪論處,最終回京被戮,令人惋惜。

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宋史·岳飛傳》記載“(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令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岳飛是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後才選擇離開?這裡說的金牌是宋代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由內侍省派人遞送,連續十二道金牌,表示命令萬分緊急和重要。一般人見到這種緊急的軍令,別說十二道,一兩道就夠了,岳飛一直等到十二道才選擇班師必有其重要的緣由。故結合史實和岳飛的為人來分析其接到十二金牌時的心理變化:

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第一階段:不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時正是戰勝金國的節骨眼上,然而現在宋高宗讓他撤兵,岳飛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應當發揮作為將軍的能動權,先打贏這場仗再向宋高宗彙報。

第二階段:不撤,一旦撤軍,之前收復的失地又會淪陷,功虧一簣。岳飛征戰十年,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才好不容易收復了一部分國土,現在如果撤軍,這些城池毫無疑問又會落入金軍的手中。岳飛認為即便站在宋高宗的角度,這樣貿然撤軍也是得不償失的。

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第三階段:不撤,軍隊能撤,百姓怎麼辦?收復郡縣內的百姓為岳家軍送糧送水,夾道歡迎,現在若是棄他們不顧,則金軍一到這些百姓必然遭到屠戮,土地失去可以復得,百姓若是死去豈能復生?岳飛撤軍時,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可見對百姓安危的重視是岳飛決策中的重要考慮因素。

第四階段:要不要撤退?接二連三的金牌使岳飛想到自己可能功高震主了,就算他沒想到,他的部下和謀士也會向他進言。怎奈岳飛不忍割捨辛苦打下的城池,更不願捨棄擁戴和幫助過岳家軍的百姓,大不了回去後向宋高宗請求辭官回老家,岳飛這麼想,也就強忍著壓下了撤軍的念頭。

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第五階段:不得不撤軍。金牌一道接著一道,言辭也越加犀利甚至嚴酷,從一開始的慶祝凱旋到命令回京,到最後變成如不火速回京,即以叛亂罪論處。很明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岳飛意識到他已經深陷於一個巨大的陰謀,朝廷的風向變了,主和派佔了上風,甚至可能宋高宗自己都已經放棄了收復山河的念頭。岳飛不知道為何皇帝改變了心意,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強行抗命,不但自己要死,自己的部下也極有可能給自己陪葬。

為何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才選擇回去

意識到回天乏術的岳飛最後也只能仰天長嘆,班師回朝。只是沒想到即便回京也依然沒有改變被誣陷殺害的命運。

並不能評價說岳飛在接到第一塊金牌時就回去就不會死了這種話,因為那就太強人所難了,而且也不符合岳飛的為人。岳飛一心想要收復山河,怎奈命運無常。然而,正因命運的強大,在其中堅定信仰的人才更彰顯人性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