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想讓自己的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
我想大多數現代父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不”。
但是如果問題是“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孩子懂事一些?”
我想很多人都會說“當然”。
隨著育兒知識被大眾接受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父母重視起孩子的個性發展,言聽計從的棍棒教育逐漸淡出育兒領域,但是“懂事”卻是永不過時的稱讚。
我認識一個年輕媽媽,文化水平很高,教出的孩子也無可挑剔。從幼兒園接回家的時候會跟老師說,“謝謝老師,明天見!”;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會自己乖乖吃完盤裡的晚飯,不需要大人餵飯;
吃完晚飯會和媽媽學一小時英語知識;
然後自己乖乖洗漱睡覺。
是不是像是育兒書裡的模範兒童?
我發現問題的契機是有一次一起去甜品店的時候,我和他媽媽坐在位置上聊天,他就在桌子隔壁的兒童區玩滑梯。正聊到盡興,他和另一個孩子在泡沫墊上跳來跳去,很明顯地我看到了他媽媽臉上的不悅。她因為孩子過大的聲音感到尷尬,扭頭瞪了一眼兒子,就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表情,他兒子立刻停止,去乖乖玩起了小汽車。
我感到驚詫,僅僅一個眼神,就能制止一個玩到興頭上的孩子?
我問她,“你兒子是不是挺敏感的?”
“沒有啊,他熟悉新環境挺快的,換了新的幼兒園也不哭不鬧。”她絲毫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2
“服從”不是教育的目標
如果每次孩子每次在去看牙醫的時候不要哭鬧和尖叫能有多好!
相信我,我也會有完全一樣的想法。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其實是違背孩子天性的?也許有人會說,孩子還小,沒有是非觀,我現在讓他做的都是為他好,以後等他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我會讓他自己做決定的。但事實上,國外心理學家林德西美林指出,“
必須讓兒童有機會在年幼時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等到他們完全有能力和自由作出決定的時候。”
每一次,孩子的聽從都是一次對自我內心聲音的壓制。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懂事”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尊重”。但是,事實正好相反,被要求服從不會建立信任。我知道這也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允許孩子質疑您的權威和要求,實際上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健康的一種信號。
比起服從,父母與子女更合適的關係其實“是合作”。
“合作”是指通過建立平等開放的交流模式和相互理解,來增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刻意的服從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孩子的發展空間。在“教導”和“命令”之間尋找一個平衡至關重要,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保證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對孩子說更多的“Yes!”,讓他們去做出選擇並去摸索相應的結果。如果他不想穿外套,就讓他去感受寒風,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避免一場感冒要更加有意義。
很多成年人眼中的“不懂事”,只不過是孩子們以不成熟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對於未知狀況的不安。我們應該作為一個引領者,讓他們學會信任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為他們做出選擇。
3
請讀懂他們的愛
心裡特別想吃的東西,嘴上卻說不要;心裡特別喜歡的玩具,嘴上卻說不買;心裡很懼怕陌生環境,還是乖乖去上幼兒園;心裡最討厭的中藥,卻因為你說那個對身體好,一滴不剩的喝下。
想想他們懂事的原因,曾經有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懂事來自於環境的壓迫。”我覺得與其說是孩子對外界壓力的被迫妥協,不如說是孩子為了獲得“愛”的主動改變。
鄰居家的女兒有一天媽媽批評她的時候,竟然去抱著大拖鞋拿給麻麻。這件事兒,鄰居跟我說的時候我看到她眼睛紅了,她說,當時自己完全不懂為什麼會拿拖鞋給自己,甚至還因為女兒不聽話更加生氣。後來才明白原來糖糖每天都會在媽媽下班回家的時候為媽媽拿拖鞋,而媽媽則會表揚她或者親親她。在孩子的眼裡就變成了給媽媽拿拖鞋,媽媽就會更愛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就造成了,看到媽媽生氣,就會下意識的通過“拿拖鞋”這種行為來安慰媽媽。
你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要更加愛你。
同樣的,家長的認同,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驕傲”,正是這種滿足感促使孩子想要努力達到你要求的一切。 而種種改變常常是潛移默化的,實驗表明,當孩子做出一個爸爸媽媽期待的行為後,便會得到他們的獎賞與誇獎,從而強化了這種行為。反之,便會受到批評,孩子就會減少這種行為。
過分懂事的孩子,會收斂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按照大人的期許做著自己不理解甚至很抗拒的事。
天性在內心壓抑,而他卻努力學會了成人的表達方式。
4
懂事,其實是一種最無助的絕望
看到太多在小區裡的遊樂區因為孩子爭搶玩具而訓責的家長,但是殊不知,人的天性中本來就沒有主動放棄一說。學會分享和謙讓,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知道共享可以獲得更多,而是因為父母說了“會懂得分享的才是好孩子”。孩子們渴望被認同和誇獎,所以變得乖巧懂事去聽從安排,變的小心翼翼去試探父母的情緒。
可是,成長只有一次。作為父母的我們在誇獎孩子懂事聽話時,卻忘了他們還有“委屈”和“不快樂”。如果你最珍貴的孩子,在孩童時期就失去了沒有負擔的發洩情緒的能力,我們如何能奢望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去追尋快樂?
我小時候,是一個被五彩斑斕的,亮晶晶的衣服所吸引的小女孩兒。但是這顯然不符合一個成年人的審美,媽媽跟我說我粉色的紗裙很土氣,穿出去會很丟人,所以儘管哭鬧過,我還是穿上了她為我挑選的衣服。我覺得我很聽話,為了不讓媽媽難堪,我學會了穿得體的衣服,幼兒園留下的照片裡,我的打扮好像永遠都不過時的那個,但是我失去了穿著紗裙成為自己心中的小公主的快樂。
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是不容易理解卻悄悄存在的。
希望你能讀懂這份愛,收穫這份天賜的禮物。
我想說,我也曾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所以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寬恕孩子的這些“小任性”,正是因為他感覺自己被愛包圍著,才敢肆無忌憚的發洩。
以下是一些小建議:
希望——
每當您的孩子情緒低落時,您都會傾聽並認真對待他的擔憂。
每次您認為他在無理取鬧時,試著給他一個擁抱,問問他究竟想要什麼。
每次出現分歧的時候,可以努力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意志。
每次您試圖用家長的威信壓制孩子的時候,能夠提醒自己,您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權享有自己的喜好。
每當您的孩子說“不”,您能嚴肅思考他的拒絕。
最後《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有一句話,想要送給各位父母: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當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時,多想想當初懷有這個小生命時單純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