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公積金存廢呼聲再起,14.6萬億天量鉅款何去何從?

取消公積金的話題最近頻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上,且呼聲一浪接過一浪的愈加激烈。

普羅大眾最直觀的接觸是公積金類似於強制儲蓄,被看成工薪一族的福利。最饞的、最貪圖的是商貸4.9%,公積金3.25%的利率優惠。

但真相往往並不止是我們直觀感受的那麼片面。瞭解背後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什麼才是真的好。

深扒!公積金存廢呼聲再起,14.6萬億天量鉅款何去何從?

前世今生

今年2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發文說主張取消住房公積金,企業最多實現減負12%,掀起了社會上“取消公積金”的熱議。

熟悉財兔君的粉絲都知道,我寫文章一向不喜歡一上來就用道德和情感的大帽子給事情定性,這樣很影響我們追尋事物本質。

先要了解整個體系如何運轉的,來龍去脈如何,哪些是對短期好,長期不好,哪些是對長期好,短期不好,這樣我們才能在個體與整體的博弈、長期與短期的博弈中尋找到平衡點、最優解。

方法論說完,再說具體的公積金前世今生。

1990年,在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主導下,中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在上海試點成功。當時的上海計委研究所副所長戴曉波兼任住房研究小組組長。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國有企業“利改稅”紅利消失,沒有錢給職工蓋房子,政府又不堪承受福利分房的建安成本而有意推動住房商品化,

可當時房屋租金太低,老百姓不願意買房。而且當時的老百姓即沒有存款積累,也沒有銀行信用體系,老百姓也買不起商品房。

所以戴曉波回憶說,當時老百姓怨聲很大——“朱鎔基把錢都投到工業中去了,不考慮老百姓住房了”。

說白了就是房改缺錢,怎麼搞錢,從哪裡還能再扣出錢是問題關鍵。

海內外考察一波回來,新加坡公積金模式就被搬來了,總結為“推行公積金,提租發補貼,配房買債券,買房給優惠,建立房委會”。

深扒!公積金存廢呼聲再起,14.6萬億天量鉅款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上海住房公積金網)

但是,核心措施就是個人交工資的5%,企業也補貼5%,籌錢建房子,改善居住條件。三十年過去了,時至今日,公積金的資金來源依舊沒有變,除了比例上有所調整。

深扒!公積金存廢呼聲再起,14.6萬億天量鉅款何去何從?

爭議點

但是公積金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做的小,沒人在乎。做大了,肉太肥,自然就樹大招風。1999年之前,財政部、央行等都曾試圖成為其主管部門,但都被上海方面頂了回去。

財政部認為公積金是國家財政資金,上海則堅持公積金是職工的工資收入,工資發放後就是個人的,絕不是財政資金。

央行則認為公積金中心放貸收息,算是銀行,應受其管理。戴曉波則反駁道,公積金不是住宅銀行,只是類似於工會基金的“會”,不具備儲蓄、貸款、結算、匯兌這銀行四大功能的任何一種。

這解釋,說是江浙一帶的“會”更貼切,一種可以計息的民間互助資金池。老話叫——起會。

深扒!公積金存廢呼聲再起,14.6萬億天量鉅款何去何從?

1999年4月,公積金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三方妥協共管:住房建設部獲得公積金代管權;財政部獲得公積金增值收益支配權;央行則監管公積金的存貸利差和金融活動。

顯然,公積金說是職工個人的錢。但是這錢怎麼用,何時用,給誰用,在部門利益博弈之後,變成國家機構一言九鼎的地方。

自己賬戶裡的錢,想取出來不容易。甚至還要孵化出一條代取公積金的灰產業鏈,後改名叫墊資購房服務,收費從早先的3-4個點,一路上漲到現在最高10個點。

公積金管理中心是掛靠在政府部門的、預算外的事業單位,且多頭管理。可人員要靠公積金的利差來養活,是公務員退下來混個職、謀個差的好去處。

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政府把公積金結餘作為財政小金庫,進行侵佔、挪用、貪汙等。

比如2005年湖南郴州公積金中心原主任李樹彪貪汙、挪用公款上億元。2013年2月,西安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原主任薛華鋒等人利用職務之便收受鉅額賄賂。

甚至出現各地把閒置的房公積金投資到保障房建設,違反《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以公權侵犯私權”。

另外,鐵道、石化、煤炭、航空、電力等行業甚至有自己的公積金中心,不受“屬地化管理”約束。如北京市就有中央直屬企業和中直機關的“國管”和北京當地的“市管”兩套系統,管理體系、提取規則各說各話。

根據2019年5月31日住建部、財政部、央行聯合發佈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截至2018年末,繳納公積金的人數僅為1.4億,只佔我國人口的1/10。而這1/10的人口繳納的住房公積金總額為14.6萬億元,提取總額8.8萬億元,繳存餘額多達5.8萬億元。

14.6萬億元,絕對是個天量規模的資金池,餘額多達5.8萬億元,近四成趴在賬上沒啥卵用。

私人企業被被強制替員工繳納公積金,說是免稅,實則對自己益處不大。但是每一個老闆在計算招聘人工成本時,實際上,社保公積金支出都是要算到員工個人頭上的。

一切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註好了價格。

農民工、異地打工者流動性高,工作不穩定的,離職後一般無意願和能力再去找原單位去提取手續繁瑣的公積金,純粹是為國家財政做貢獻。

可最受益的是哪些人呢?政府、銀行和國有壟斷企業。

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商業銀行可以享有公積金低息存款的特權,以5%存貸差計算,繳存餘額5.8萬億元就是2900億的獲利,這還不算商業銀行每年向公積金中心收取的歸集手續費和貸款手續費。

除非買房、裝修、合同租房或離退休,公積金裡的錢是長年無法取出來的,只能獲得年利率1.21%的利息,遠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更抵抗不了通貨膨脹。

就這利息,還會被政府以《條例》規定,公積金增值收益可以以廉租房建設補充資金的名目,上繳給財政使用。

2006年,審計署發現瀋陽鐵路局集中管理的住房公積金存在與生產運營資金混存混用的問題,促動該局32.62億元住房公積金限時實行專戶存儲。

公積金制度最令人眼饞的、最令我們普通老百姓貪圖的就是3.25%的貸款利息了。

相比商貸4.9%,貸款100萬,20年利息差額就能達到34萬元,34萬在財兔君老家又半拉房出來了。

公積金3.25%的貸款低利息是來自於它幾近零成本的、且不用營銷攬儲就能從職工那裡獲得的穩定現金流。

可根據《公積金報告》,2018年,支持貸款職工購建住房面積2.87億平方米,佔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的19.42%。2018年末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市場佔有率16.19%,遠低於商業貸款佔有率。

住房公積金貸款不足兩成,除了提取規則繁瑣,週期長,手續條件苛刻,一度讓很多的地產商開盤拒絕公積金貸款外,公積金貸款買房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權。

石油、金融、電信、政府企事業單位屢屢爆出為職工繳納高額公積金,變相提高福利水平的新聞,妥妥的隱形福利輸送鏈條。

人家都用公積金貸款買房、賣房、再買房賣房,轉了好幾圈了,你停留在明年要去哪個大城市打工的階段呢!妥妥的“劫貧濟富”。

新加坡兼具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功能的公積金制度能持續,是因為新加坡大部分的土地是屬於國有,80%的新加坡人都是居住在國家建設的公屋,真正要購買私人商業住宅的需求很小,公積金的使用需求很小,房價也相對平穩。

我國的人實在太多,能住上政府保障型住房的比例太少,況且房產還和學區掛鉤,更復雜。

說白了,公積金的存與廢,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你有一筆錢,你是想稀裡糊塗、不明不白的放那任別人用呢,還是要一切都擺在桌面上,算的清清楚楚呢?

重磅!央行公安聯合出手,約談5家銀行,有這類賬戶的都要注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