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能力,有些人覺得難學,有些人天生就會。無論和誰在一起,請先記住這幾條忠告。
第一,改變是妄想,接納才是王道。
很多人戀愛久了或者結婚後,總是想要試圖去改變對方,小到一些生活習慣,比如打遊戲、不愛乾淨、熬夜等,大到事業三觀,比如工作選擇、朋友選擇等等。
然而我們都知道,關係中有一種悖論,你越想改變對方,越容易讓事情適得其反。
那些想要改變對方的人,最後往往不但沒有讓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反而讓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
為什麼你會在等待對方改變的事情上死磕?
實際上,總是渴望改變對方的人,都是對自己的控制力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是期望和要求別人改變來符合自己的期望,這與我們從小養成的思維模式有關,即別人(親愛的人)要為我負責。
但是,對方愛不愛你,跟對方願意不願意改變,兩者之間真的沒有必然的聯繫。
真正的愛,不是一方下命令,一方服從討好。如果你告訴對方TA必須變得更好,你才能夠愛;或是TA不改變,你就不愛。那這種不叫愛,而是你為愛開出的條件。
如果你希望對方做出改變,大前提就是你先要接納對方不可能改變的結果,允許對方不改變、不成長。
最好的愛情是能夠寬容的無私的接納一個人,我看到你的優點和缺點,我願意接納你人格陰影部分,而不是一直試圖改變對方。
第二,成為一個情緒成熟的人。
兩性相處中,衝突在所難免。其實,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每一次衝突,都是內在空間那個脆弱無力的小孩在索取安全感和價值感。
當你在衝突中完全無法與對方共情時,你很有可能被情緒所淹沒。
比如吵架時,我們最常表達的就是憤怒的情緒,對方在接收到這種攻擊性的情緒後,也會使用同樣的方式予以反擊,最後從“小吵小鬧”進化到“大吵大鬧”最後則升級成“大打出手”。
“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從研究中總結了在親密關係衝突中常見的4種錯誤溝通模式:
批評:“你一回家就躺沙發上看電視,衛生也不打掃,孩子也不帶。”
汙衊:“你還累?我整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為了維護這個家正常運轉簡直都快瘋了。你倒好,下班回家就在沙發上躺著,玩那些愚蠢的電子遊戲。我都沒有時間與其他人交流。你還能更可惡一點嗎?”
防衛:“你是什麼意思?誰說我總是在看電視,我是在工作!我看新聞不行嗎?你才總是在看電視,還有孩子們!”
沉默抵制:睡覺前丈夫遭到妻子連珠炮似的嘮叨和指責,他沉默不說話,側著身繼續刷手機,然而他越是不出聲,妻子越生氣,嗓門越大,最終丈夫摔門而去。
“好”的情緒可以增進親密度,而“壞”的情緒則可能殺死感情,沒有人可以一直做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蔡康永在《奇葩說》裡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親密關係當中,彼此之間有一個感情賬戶,雙方之間做些彼此身心愉悅的事情,那可以在賬戶中存入一筆,而如果做的是傷害彼此的事呢,就會從賬戶裡取出一筆。
兩個人相處中,如果有一方總是情緒失控,總有一天賬戶餘額會變成0。
當我們可以更多地覺察到自己的深層情緒和需求,願意並且好好地表達自己在當下脆弱的感受,相信會更加有效地促進伴侶關係的和諧與親密。
第三,別試圖在愛情裡尋找三觀一致。
最近,一份《中國95後數據報告》顯示,在一項年輕人“最看重伴侶什麼條件”的調查裡,“三觀一致”戰勝了性格、經濟條件、外表等因素,躍居榜首。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我跟TA分開,是因為我們三觀不合。
在破碎的愛情和婚姻裡,“三觀不合”是被詬病最多的罪名,無論是性格不合,與對方父母不合,經濟能力與消費速度不合,生活態度不合等等,都能總結成三觀不合,成為感情破裂的萬能藉口。
甚至有人調侃:三觀是個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但可惜的是,我們常常忽略了,世界上沒有絕對三觀一致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育環境、經歷等中成長,必定不會和別人的三觀完全一樣。
有這樣一位女學員,25歲結婚,28歲離婚;30歲再婚,31歲離婚……伴侶一換再換,可是每一個總有一些地方跟她相處不來:和她一樣以事業為中心的,看不慣她的消費觀,跟她消費理念一致的,卻又對她的事業指手畫腳……這麼多年折騰下來,她始終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後來經過詳細分析,我們發現導致她婚姻不幸的原因,是因為她總是在找三觀一致的伴侶,只要自己或者對方沒有辦法理解另一半的觀念,她就覺得是三觀不合。
實際上,三觀一致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重要,絕大多數夫妻離婚,都是長期矛盾的累積所致。
三觀不合,不是感情破裂的根源,而是結果,在愛情裡比追求三觀一致更重要的應該是平靜的心態、感知對方的共情力和整合不一致的情商。
爭對錯很容易,但愛更重要。一段長久的、良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關注我們,讓我教你方法和技巧來維護兩性關係,讓你的愛情變得更加甜蜜。
#情感##情感事務所##我要上頭條##婚姻##婚姻是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