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從鍾南山在節目中明確指出新冠病毒“人傳人”,拉響全社會抗疫警報到現在,在100天的時間裡,《新聞1+1》的“每日問答”成為許多人的“收視習慣”,這百期影像也構成了一份全民抗疫的史料。


作者:袁鑫笛

據4月28日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等機構發佈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顯示,武漢成為網民最想去的旅遊城市,湖北成為網民第二最想去的旅遊省。就在《報告》發佈次日,因疫情關閉98天的黃鶴樓恢復有限開放,湖北省421家A級景區280家恢復開放。


然而,對於即將到來的“五一”長假,湖北的景區準備好了嗎?湖北文旅業的復甦,又該如何幫扶?


當晚播出的《新聞1+1》就聚焦於此,欄目組連線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楊軍為公眾解答疑惑。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態勢逐步好轉,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的選題思路也在變化。近期節目的關注點已轉向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新出現的狀況以及復工復產等話題。

時間回到1月20日晚,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1+1》直播間現場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證實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拉響了全社會的抗疫警報。隨後,欄目組持續推出百期疫情專題報道,聚焦最熱話題,分析疫情發展走勢、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傳遞權威聲音,成為疫情期間社會關注度最高的電視新聞節目之一。


迅速反應,新聞報道做好“排頭兵”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一檔老牌時事新聞評論節目,《新聞1+1》一直關注時事政策、醫療衛生、突發事件等涉及公眾利益的重要選題。疫情期間,《新聞1+1》也走在了信息發佈的前沿。


1月20日,白巖松連線鍾南山證實病毒“人傳人”;1月21日,白巖松對話武漢市市長,採訪武漢防疫情況;1月22日,節目通報了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分佈,澄清了喝酒能預防新冠病毒等謠言;1月23日,節目聚焦武漢封城首日的狀況,節目末尾,白巖松向全國人民喊話“隔離病毒,並不隔離愛”,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在疫情防控最初階段,《新聞1+1》成為新聞報道中的“排頭兵”,第一時間進行權威信息披露、普及科學防疫知識。隨著各家媒體迅速跟進,有關疫情的信息不再稀缺,節目也隨之改變報道策略,轉而側重對資訊的分析,政策的深度解讀等。


1月27日,《新聞1+1》主題變為“今日疫情分析”,邀請權威專家和決策者做出“今日”疫情分析研判,解讀相關對策。節目先後連線國家衛健委、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及時解讀疫情最新進展;採訪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江漢方艙醫院等醫院的負責人,瞭解一線疫情現狀;持續關注武漢、孝感、黃岡、溫州、河南等地的疫情態勢,與負責疫情防控工作的政府幹部展開對話;連線駐外使領館相關負責人、中國援助海外醫療組專家,探討全球疫情發展走勢、境內輸入性風險、海外華人的安置工作等。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圍繞疫情防控的關鍵節點,《新聞1+1》在第一時間作出專題報道,傳遞關鍵信息。節目不僅充當“排頭兵”拉開了全民戰“疫”的序幕,也作為“作戰參謀”深入參與抗疫傳播的實踐,為全民抗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視頻史料。

讓1+1效果大於2

正如白巖松在節目中所說“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疫苗”,面對新冠肺炎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民眾對於信息極度渴求,而《新聞1+1》等電視新聞節目因其專業性、權威性,是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011年,欄目幾經改版之後,確定了“1+1”的節樣形態:固定的“1”是節目的主持人兼新聞評論員,變化的“1”可以是“新聞當事人”“前線記者”“權威專家”“領導幹部”等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從1月20日起,欄目中固定的“1”,一直由白巖松擔任,作為新聞戰場的“老兵”,他不是第一次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白巖松在欄目中的採訪發問不迴避矛盾,用提問獲取事實,在與連線嘉賓的一問一答間,為觀眾呈現鮮活的、全面的疫情信息,許多“提問”可以作為新聞傳播教學的示範案例。例如,1月31日,白巖松對話時任武漢市委書記,討論飽受質疑的捐獻物資的去處問題。


“面對猛增的確診病例,武漢各家醫院扛得住嗎?您可不要客氣說扛得住。”


“現在網友十分關注這個問題,比如說協和醫院醫生說缺,醫院闢謠說不缺,您瞭解的情況是怎樣的?”


層層深入、逐步發問,也帶著觀眾逐漸接近事實真相,回應社會各界對於物資問題的關注。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在疫情專題報道中,《新聞1+1》變化的“1”多為醫療專家、一線醫務工作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連線有“非典戰神”之名的鐘南山院士介紹疫情的真實狀況;對話常年奔波在傳染病防治第一線的李蘭娟院士,分析新版診療方案;採訪武漢市市長,瞭解武漢保衛戰的進展;對話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介紹方艙醫院收治情況;邀請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回應民眾對於中醫藥療效的質疑;隔空連線中國駐外使領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外抗疫現狀……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通過多次連線,節目就疫情形勢進行權威解讀,及時回應大眾心中最關切的話題,產生了1+1大於2的效果,成功搭建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

融媒延伸電視傳播

疫情期間,電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的專業性隨之凸顯。在報道中,《新聞1+1》還藉助了新媒體傳播渠道,使傳統媒體的內容以更豐富、更多元的形式傳播,延伸了電視傳播的窗口

欄目組充分調動融媒體資源,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內容分發,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央視頻等平臺均設有節目的直播鏈接,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收看需求。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節目組將內容進行二度創作,對主持人和專家、相關部門負責人、醫護人員的重要“語錄”、核心要點等加以提煉剪輯成短視頻在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分發,這些衍生的短視頻獲得了不錯的點擊量。


為了讓節目聽到更多的“民聲”,《新聞1+1》自1月28日起,還在微博上開啟#巖松幫你問##你疑惑的就是我們關心的#等話題,通過“央視新聞”“新聞一加一”的官微提前徵集網友關心的問題,在後續的節目中為觀眾解答疑惑。

100天,“打頭陣”的《新聞1+1》留下一份全民抗疫史料


隨著報道的持續深入,節目融媒體矩陣傳播效果明顯。期間,《新聞1+1》持續佔據微博熱搜,#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信息公開就是最好的疫苗##不瞞報才是真正講政治##為什麼還不能預判疫情拐點##白巖松談武漢來京女子確診新冠肺炎#等微博熱搜,共同鐫刻在了全民抗疫的記憶中。

如今,國內疫情逐步好轉,方艙醫院休倉、武漢解封、雷神山醫院“關門”、全國多地患者清零、復工復產穩步推進……但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壓力還廣泛存在,《新聞1+1》等新聞節目對“綏芬河口岸防疫壓力”“無症狀感染者”“全球疫情發展走勢”“經濟如何恢復”等當下焦點問題持續跟進和報道,與觀眾共同守護這個“春天”。


編輯 | 葉晨瑋 徐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