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海上茶路探源——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

今天我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茶路概述

中國茶對外傳播既有陸路也有海路,陸路主要是向南傳至印度、越南、緬甸和老撾等國;向北傳至蒙古、俄羅斯、土耳其等西亞和阿拉伯國家。海路,唐宋時,通往日本、朝鮮等國,明代航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鄭和下西洋把茶葉等物品運往東南亞和非洲國家。

茶葉貿易大致是這樣的:中國茶最早是1607年由荷蘭人從中國澳門販運至歐洲,1610年中國廈門商人販運中國茶至印尼爪圭賣給荷蘭人,再由荷蘭人販運至歐洲;1630年英國商人來華買茶,1635年法國商人也來華買茶。

福鼎海上茶路探源——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

這個時期中國茶傳播主要通過廣州經澳門運銷歐洲各國。廣州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門戶,在歷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1557年,澳門成為海上貿易的橋頭堡,“廣州諸泊口,最是澳門雄。”明代澳門貿易的繁榮,使澳門成為廣州的外港,把廣州貿易與國際貿易緊緊聯結在一起。1637年英國商人駕帆船四艘,首次抵達廣州珠江口,英屬東印度公司第一次販運華茶112磅回國,這是英商直接從廣州採購茶葉運銷英國的開始。

1684年清政府開發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開放港口對外貿易,從而促進茶葉的對外出口。1757年由於出口物稅控制困難,清政府規定廣州一個口岸出口,這就是俗稱“廣州十三行”,十三官商洋行壟斷了茶葉對外貿易。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稱為“五口通商”。茶葉出口急劇上升達到13.4萬噸,創歷史新高。

福鼎海上茶路探源——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

為了加快從中國至英國的運茶速度,英國人在1866年曾組織過一次靠風帆的快剪船運茶大賽。滿載茶葉497噸至852噸不等的快剪船有“羚羊號”、“太平號”、“太清號”、“火十字號”等十幾艘,從福州馬尾港起航出發,到達倫敦船塢為止,比賽運輸速度。結果“羚羊號”船裝茶558噸,99天到達倫敦奪得冠軍。

清末民國時期,福鼎的茶葉生產和貿易,除了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受到影響,大部分時間裡,呈良好發展態勢,茶葉成為產茶區勞動人民主要經濟來源。民國《福鼎縣誌》載:“尤以茶為大宗,各鄉之擁巨貲開高第者,半由茶葉起家。白琳為閩、廣客商薈萃地,尤屬茶市中心。本邑凡百銷場之喧寂,悉視琳山茶利之盈虧,其關係極重有如此者。”

福鼎茶葉清末民初銷往歐洲較多。茶葉專家莊任在《中國茶經》之《銀針白毫》:“銀針白毫(福鼎白茶)主銷港澳地區,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歐洲有的在泡飲紅茶時,於杯中添加若干銀針,以示名貴。”福鼎的白毫銀針茶葉已成為歐美貴族杯中最珍貴的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