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昨天超市购物,一名男孩在超市过道里乱串,尖锐刺耳的叫声引得他人反感。孩子妈妈反复提醒儿子别乱跑、闭上嘴,孩子就是不听,结果,男孩一下撞到鸡蛋上,一袋子鸡蛋“啪”掉到地上,碎了一地。

妈妈朝着儿子大喊一句:“跑命呀跑。”然后把儿子撕扯到墙角接着说:“平时怎么教育你的,公共场合注意言行,你听得懂人话吗?闯这么大祸,丢人吗?”妈妈的言语中充满了责备、气愤。随后,她找来拖把、扫帚清扫地面。

整个过程中,男孩没说一句话,始终不服气地站着,头撇向一边。

最后,男孩看到妈妈清扫完了,扭身朝超市外面走去。

这位妈妈面对孩子大喊乱叫的错误,没有置之不理,她劝诫孩子举止文明,在孩子打翻鸡蛋后,及时批评教育孩子,并清扫地面,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妈妈。可是,从孩子身上,看不到妈妈管教的效果,孩子不仅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妈妈没有让儿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来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01什么是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管教孩子的不仅是父母,还要有孩子自身。孩子通过家长的引导,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问题进行判断、认知、决策。

如今,许多父母说了许多,做了许多,可管教成果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是,面对孩子的问题,管教的只有家长,而孩子也就是行为当事人没有参与其中。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是有必要且高效管教孩子的举措。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02为什么孩子需要参与管教过程中?

  • 首先,许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沦为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管教,这种管教方式下,父母的教育大多成了驯服孩子。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虽然从父母语言中知道自己犯了错,但由于是单向沟通,孩子不能真实感受到自己的问题,也不会有强烈改正的心态。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 然后,对于孩子来说,有的秉持“不吼不叫”管教子女的父母,总是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殊不知,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懈怠感。由于父母的管教不具有震慑力,没有给孩子明确规则意识、界限感,孩子犯了错会这样想:做错事,爸爸妈妈也就给我讲讲道理,又不挨骂,又不挨打,怕什么?于是,孩子嘴上答应以后不再犯,当遇到相同的情景,他们还是上演一样的剧情。

不过,面对孩子的错误,更多的父母因为无法控内心的怒火,而责罚性地批评教育孩子,紧接着使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与父母对着干。

《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说:“大脑的复合性意味着我们在孩子情绪不佳时,在他们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时,得根据大脑的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区域以及不同工作方式,拿出不同的反应去激活他们不同的脑回路。

这表明,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只是家长教育,家长需要激发孩子的不同脑部位,让孩子参与管教中来。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去情绪化管教》中解释,孩子大脑中,上脑和下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下脑中,叫“杏仁核”的部分,能快速处理信息并表达感情,这种感情一般是愤怒、怨恨等。孩子面对外界的评价,他们的“杏仁核”是时刻警醒状态,稍有不合意,孩子的下脑就做出判断。而孩子的上脑,有个叫“腹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负责指认、标注以及处理情绪

,当这一部分被调动时,大脑就会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而不是被情绪激惹。

孩子面对错误,当父母试图用批评、责罚管教孩子时,出于防御,孩子大脑被调动的肯定是下脑,也就意味着,孩子会有一系列情绪反应,而不会去思考问题本身。因此,孩子犯错,父母要做的是调动孩子善于思考、晓明事理的上脑。但上脑的调动不像下脑那么容易,它需要父母的情感联结、耐心引导等多个步骤,总之就是父母要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中来。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03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有什么好处?

1、培养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也即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它指一个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生活中,父母都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打人,可孩子打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父母严肃强调不能做这件事,孩子还会去做,因为,当他们打了人之后,父母只教育他们这种做法是错的,却没有让换位思考,如果被打的是自己,自己是何种心情。但是,当父母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引导孩子去感受被打人的心情,孩子就会设身处地地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停止自己的错误做法。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使孩子学会感知他人内心世界,从而变得更加宽容、大度。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2、提高孩子洞察能力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会用“没眼力”这几个字。比如在安静的医院里,孩子大吵大闹,在热闹的街道上,孩子乱跑等,面对这些场面,父母如果只是单向批评孩子,孩子能知道当下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不能判断出,今后哪些类似的情景下,自己也不能做这些事情。

如果父母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孩子则能通过“安静的医院”不能大喊大叫,推测出“安静的图书馆”也不能大喊大叫。这种管教方式可以提高孩子洞察能力,让孩子通过一次错误,判断出哪些类似的做法也是错的,从而提高孩子的洞察能力。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3、激发孩子做决策者

如果孩子不参与管教过程中,最终就是父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要求,他们常常是只会听并不会去实行。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中,引导孩子结合自己错误的行为提出改正方法,孩子更乐意去实施。

当父母给了孩子选择与决定权,孩子就有了责任意识,他们会更在乎自己的言行,关注自身的成长。此外,让孩子自己考虑如何改正?如何做?可以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时学会独立思考,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04父母如何让孩子有效参与到管教过程中?

让孩子参与自我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切身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改正方法,而不是父母流于表面的批评教育。因此,孩子犯了错,父母的管教为辅,孩子的自我管教才是主。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自我管教呢?

1、运用A—B—C—D—E法则与孩子情感链接(前提)

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因为,当孩子犯了错时,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行为结果激怒,而不去看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能平复自己的情绪,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错误,孩子才有机会参与管教过程中。

罗娜·罗纳在《不吼不叫》里提出A-B-C-D-E法则,可以有效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平复自己的情绪。

A:自问(Ask)

B:呼吸(Breath)

C: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D: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E:同理心(Empathize)

A自问。自问就是当孩子犯了错后,父母问问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愤怒?悲伤?还是无助等,然后再问问自己是想让孩子为犯错付出被责骂的代价,还是想让孩子通过犯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变得更好。我想父母都选择后者。

B呼吸和C平静自我是连贯的,我们在情绪激动时如果能够深呼吸几次,那大脑可以快速过滤掉事件表象的东西,然后内心平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D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单一的批评责骂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发泄内心怒火的需要,而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在平静下来后,需要确定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打人,那他为什么打人,是因为自己被欺负了,还是想要占有别的的东西。不过此时确定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父母头脑层面的,主要是帮助父母要认识到要透过孩子的表象,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父母能确定孩子的需要,也就开始与孩子进行情感链接。

E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此时自己是孩子,自己犯了错误肯定是想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非暴怒下的责备。

父母如果在孩子犯了错后,能做到用A-B-C-D-E法则调控自己的情绪,那将会和孩子产生情感链接,之后的教育就不会停留在批评指责上,而是用孩子视角看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2、阐述—认同—规则—决策四步曲(保证)

当父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下面就是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一共有四步。

假设情景:朋友的孩子来到家里做客,孩子想玩自己儿子的玩具,儿子不给并且动手打对方。

  • 第一步:让孩子阐述事实

上面的情景中,最忌讳父母不问原因,就碍于情面指责自己孩子自私、不懂事。父母应该这样做:

蹲下身子,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打人,孩子会说对方抢了自己的玩具,自己很生气,所以要打人。此时,父母要有分辨孩子是否在说真话的能力,当孩子明显是在说假话时,父母要温和地引导孩子,严厉地呵斥只会让他们隐藏事实。

让孩子阐述事实时,父母要多采用身体接触,比如抚摸孩子、搂抱孩子,眼神中充满爱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只有孩子放下戒备心,才会吐露心声。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 第二步:肯定孩子的感受

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抢了玩具而感到悲伤时,常常忽略孩子的心情,责备孩子软弱。假如孩子动手打了对方,父母更会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轻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常见的做法。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提出:父母需要从同情的角度出发,做孩子情感的引导者,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你应该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当你看到孩子被抢了玩具而动手打人,你可能听不进去孩子的解释,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分享。可是,当你能够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时,你就能明白,孩子心爱的东西被抢了,他们的伤心就相当于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买的包包被人抢了的感觉一样。所以,不管孩子行为是否对,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愤怒被家长看到时,他们就不会因为犯错而羞愧,而是学着改变自己的做法。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 第三步:给孩子讲明规则

肯定孩子的感受不等于肯定孩子的行为,父母要给孩子明确对错的界限。

被伙伴抢了玩具,可以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告诉父母、和伙伴理论、态度坚决地要回来等,但是直接动手打人就是错误的解决办法。再比如,打碎了东西,害怕被父母发现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撒谎就是错误的。

父母给孩子讲明规则时,态度要坚定,但语气要平缓,由于,之前孩子的感受已被父母接受,此时孩子很容易从内心深处接受规则,并乐意去执行。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 第四步:让孩子决策

小孩子已经有了是非对错感,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被给予改正的机会,那孩子很愿意改正。但比起父母直接灌输给孩子如何做,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决策该怎么做。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父母告诉孩子,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动手打人是错的,可以选择告诉爸爸妈妈、可以与伙伴理论等,但下次具体要如何做,则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几种方法,孩子有充分的选择权。

让孩子决策以后如何做,可以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同时,这是证明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的重要体现。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3、父母的尊重和爱是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的心理基石

常有父母说,孩子每次犯错后,我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他就是不说。其实,只要看见他们管教孩子的状态就能发现,他们嘴上说的让孩子大胆表达心声,但语气和眼神中充满嫌弃,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自然不愿参与管教中来。

父母与孩子的人格是平等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应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尊重,有了尊重也就有了爱。

父母管教子女是否成功,看的不是父母说了多少话,孩子被震慑得多么乖巧,而是要看,孩子有没有从父母的管教中有所收获,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得到改正。但父母单一的管教往往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唯有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去,他们才能清晰地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所以,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孩子的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