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生該如何進行教育?

郝峰濤


1.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因此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明顯的引導作用。
2.表揚獎勵 孩子年齡小,判斷能力響度薄弱,因此家長需要對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鼓勵
3.培養習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引導孩子形成恰當的生活習慣
4.說服教育 溝通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最好方法,同時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優途徑

國際媽咪x


人的精神世界的建立取決於環境。

基因在一定環境中表達:環境可以決定基因是否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程度。隨著環境的不同基因可能表達或者不表達。

舉例:一個人最初同時具備能使大腦冷靜理性處理信息和敏感快速處理信息的兩種基因,如果這個人最初的生存環境安全而和諧自由,那麼掌管理性、冷靜處理信息的大腦結構的基因就會保持在打開的狀態,掌管敏感而快速處理信息的腦結構的基因就會關閉。這是一個人能夠理性冷靜的物理基礎。如果一個人從小生存的環境是充滿了危險、否定、冷漠和控制的,比如他被叫做某事的時候如果時間稍長就會被指責、嘲諷或懲罰,也就是環境要求他必須敏感的捕捉到別人的要求,並且做出快速反應。那麼掌管敏感而快速處理信息的腦結構的基因就會打開,而掌管理性、冷靜處理信息的大腦結構的基因就會關閉。

啟示:一個敏感而情緒化的人,他的“冷靜理性基因”是關閉的,所以的他不具備冷靜的物理基礎,不是說冷靜就能冷靜的。也不是教個什麼方法就管用的,需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持續的尊重和安全才能使他“冷靜理性基因”再次開啟。

深刻理解基因在一定環境中表達,這對你理解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為什麼特別難改,如何才能有效的做出改變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事實證明環境影響基因表達,從而決定大腦結構進而決定情緒和行為,這種決定性的關係比任何人想象得都要大。

教育能做的就是為這巨大的潛能提供一個開放的、充分的、持續支持其成長的環境。

正確的教育必然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必然是環境教育,而非說教。成長需要經歷才能有經驗,需要和環境互動才能有經歷,只有安全、自由的環境才能和環境充分的互動。

說教是控制不是教育,教育是提供環境。






靈哲


孩子、學生該如何進行教育?

教育要從小抓起,從細節落實。

守法

不要貪小便宜,不能偷雞摸狗,不能為一己私利去做違紀違法的事。

誠信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沒能力做到就別隨便應承,犯錯要勇於承認,不怕有錯就怕一錯再錯。

勞動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其他工作,通過勞動,體驗到爸爸媽媽養家餬口的不易,體會到糧食來之不易,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尊重

尊敬師長,儘量團結身邊的人,懂得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謹言慎行,人前莫論人非,不能嘲笑弱勢群體。

獨立

自己的事自己做,獨立完成作業,生活中遇到困難儘量自己想辦法克服。

習慣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要時時抓,事事抓,教育無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