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渾渾噩噩 | 一個小動作助你喚醒自己

作為一個在家宅了37天的人,繼上一次的國慶犯懶,七天幾乎沒有下床活動之後,我又一次被迫刷新了“宅”紀錄。

當然了,人需要進步!

這一次的“宅”,必然不能像上一次一樣躺平n天那麼隨意的度過。

疫情會過去,時間也會隨之悄悄溜走。

過去之後,有人已經迭代升級,有人還停留在原地,更甚者有人退步後移!

更不必說拼學習力的時代裡,不進則退!

疫情,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是危機,其實更是轉機。

但是,每天呆在方寸之地,如何讓自己很快的進入學習或者工作狀態,彷彿成了一道難題。

你會在伏案時突然想抱一抱沙發上柔軟的抱枕;會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想孩子在幹什麼;會在做筆記時突然想吃點零食……

缺乏了明確界限感的生活,不由得受到家庭煙火氣的干擾;一整天結束,似乎一直在學習/工作,又似乎什麼都沒完成,渾渾噩噩,精疲力竭。

最近有很多人抱怨自從開始在家辦公,自己就從996變成了007,生活被工作完全支配,焦慮地大把大把掉頭髮。

其實呢,不是工作支配了你,是你被缺乏界限感的生活支配了


宅在家渾渾噩噩  |  一個小動作助你喚醒自己

那麼,如何培養生活-工作-學習界限感,進一步提升行動力和專注度呢?


你有沒有喚醒自己?


早上你從被窩裡爬出來,都沒來得及好好洗漱,草草做一頓早餐,趕在上司點名前一秒進入線上會議,接下來就是忙忙亂亂一整天。

本該是下班時間,卻仍然有各種各樣繁雜的工作需要做。到了晚上,倒頭就睡,這一天甚至沒來得及好好看自己一眼。

“儀式”這個詞,我們經常就這樣把它丟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裡。

對很多人來說它象徵著麻煩,象徵著華而不實,純屬多餘。

宅在家渾渾噩噩  |  一個小動作助你喚醒自己

你有多久,沒耐心看看陽臺上賣力生長的它們?


儀式感真的多餘嗎?

《絕望的主婦》裡有一句臺詞,翻譯過來大意是: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平淡無奇,其實是缺乏了儀式感。

生活節奏多麼快,快到我們看身邊的一切都平淡無奇——幫你做好早飯的愛人,晚飯期間對著你撒嬌的小寶貝,陽臺上剛綻放的花,抽屜裡多了的小零食……

對大多數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極其普通的,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強烈的願望:期望賦予平淡的生活一點標記與不同。


《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這一天可以不是情人節,不是婦女節,不是中秋不是春節;就只是這一天。

這一刻可以不是5:20,不是6:66,不是13:14,就只是這一刻。


大多數有品位的行動,似乎都意味著複雜的過程,繁雜的程序。

比如泡茶:燙壺、置茶、溫杯、高衝、低泡,泡好後分茶、敬茶,好不容易到了品茶環節,品之前還要先聞香。

難道將茶葉丟進玻璃杯裡衝開的茶水不能喝嗎?


宅在家渾渾噩噩  |  一個小動作助你喚醒自己


儀式感到底是什麼?

儀式感,是品味的體現;

這個過程,是靜心的過程,將你的心神集中到眼前即將要做的事情上。

專注眼前事,煩惱自然消。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儀式感,是一個結束,是一個開始。

它可以不需要那麼多繁雜的流程,可以不需要聲勢浩大的開始和結束。

它可以是你開始工作前的一個淡妝,甚至只是一抹口紅;

可以是你開始閱讀前發的朋友圈:陽光,午後,書本;

可以是固定的書房一角。

宅在家渾渾噩噩  |  一個小動作助你喚醒自己


它可以只是生活中一處可有可無的小細節,把它強調出來,賦予它意義之上的意義,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它是按鈕——結束上一刻,開始下一刻!


固然生活中大部分事務是瑣碎的;但我們可以用99%的時間面對瑣碎,留出1%的時間和精力擁抱儀式感、悅納自己。


儀式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把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