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这样说有道理吗?如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24K读书记


词句出自《论语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句中“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言”是著作、作品的意思。

孔子认为,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给后世。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但是有些有著作的人,文章写得很好,理论上讲修养、讲道德,也说得蛮像样,却不一定有很好的修养德行。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这个勇并不是会打架的好勇斗狠,而是勇气,勇猛;而一个勇者,却不一定有仁。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孔子说的“仁”是什么?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仁者是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道德标准,并且可以终其一生自觉地践行着这些道德标准。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欺世盗名之徒,以及那些难以坚持践行“仁”的道德规范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仁者。所以仁者必然有大勇,无论面对什么,都能以“仁”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反勇猛的人有勇气的人不一定会是个仁者,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出自“仁”的思想,也许是为了私欲私利。他们的行为也不一定符合“仁”的规范。


午夜樱花语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两句出自《宪问篇》意思是: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这是孔子讲勇敢于仁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勇以外,还要修养其它各种德行,从而成为有德之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人物都有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留传至今;有言论的人,特别是那些欺世盗名的政客、立异鸣高的政治掮客以及推销痞味文学的某些“写家”,不一定有人品,有良知、有责任、有追索!仁民爱物的人,如夏禹面对滔天洪水而无所畏惧,敢于率领老百姓长年和洪水作斗争,使洪水得到治理;又如周武王面对暴虐的商纣而吊民伐罪(抚慰受害的老百姓、讨伐有罪的独夫民贼)。我们国家的干部和人民的军队,在天灾人祸面前奋不顾身,体现了大无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设身处地,这就是仁心仁德之举。


用户春花有意


这里的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勇的范围涵盖了仁,言的范围涵盖了德。

牛有角,有角的不一定是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