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提到昭君,大家首先就會想到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她擁有驚世的容貌,為何卻被藏在深宮之中,未得榮寵。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讓我們來談談王昭君。她生於民間中以民間女子的身份選進宮中。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與父母隱居在竹林,她骨子裡有著與竹子一樣的傲氣。她不屑於向其她女子一樣為了能得到皇帝的青睞,給作畫的師傅送禮。毛延壽看著王昭君傲氣的樣子不禁心想:有什麼可清高的,不就是長得好看嗎.遲早有一天她會求到我的,求著我讓我給她畫的漂亮些。至此毛延壽就等哪一天的到來。直到最後毛延壽都沒能等到昭君來求他。相反,卻等到了匈奴人來漢宮求親。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跟據"漢書·元帝紀"史書記載:"景寧元年的春天,邪惡的匈奴單于來漢朝說:單于不忘恩德,前來修復朝賀,願保塞外平安,用無戰事。"由此看出史書上並沒有說明要求出塞是昭君的本意,只提到一句話,是皇帝把昭君賜予單于的。畢竟,當時的昭君也就是後宮中一位不得榮寵的女子,難以達成政治事務,也接觸不到朝堂之事。不論昭君初始邊塞是本意還是被迫。就說她對此事表現出來的那種從容不迫的態度,便是大多數女人都不能做到的。那是,由於匈奴地區時常戰亂,物資很是貧瘠。此外,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很是封建,漢族和匈奴之間總是有許多民族衝突。他們有不同的習慣,不同的興趣,甚至不同的信仰。因此,這次昭君和匈奴的和親是非常危險的。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但身為後宮不得寵的女子昭君她有別的選擇嗎,明知十分兇險但她只能答應。到了匈奴的境內,為求自保她只能百般的討好單于,為他生了許多兒女。不僅如此,她還運用自己所懂的耕作技術,為當時匈奴在農業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就是說,她成為匈奴人們心中所敬仰的女神,成為後世歌頌的"明公主"。也許大多數的女子在與昭君的相比之下會顯得很是暗淡。但另一位與她相同名字的女子也很是了不起。只提她的名字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提到婁太后那麼我們大家就都會明白是哪女子了。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她是鮮卑的族人。就因為只看了一眼高歡,就決定要嫁給他,王昭君算是初始邊塞,這位同名的婁昭君那就屬於嫁入中原。婁昭君籍貫平城,是北魏真定侯的孫女。她與高歡成親時,高歡只是一位無名的少年。可以說她的眼光真是獨到,她能獨到的看出高歡與他人不同的地方。她是鮮卑族人,再加上她出身高貴。因此女子們會的她一樣都會,不僅如此就連男子們會的騎馬射箭她都一一精通。如此一女子想向她求親的人那可想而知啊,但她非高歡不嫁。對此父親也很是無奈,只能同意她嫁給高歡。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再後來高歡得以建立北齊,婁昭君對他額幫助也很大。高歡去世後,她先後扶持了四位皇帝。兩位女子雖都叫昭君,但她們的事蹟是不一樣。王昭君屬於按綁定外,婁昭君則屬於持內。她對高歡的小妾溫柔寬容。把高歡的後代當自己的孩子對待。也就是說雖然北齊皇帝的命都很短,但北齊的王朝卻能夠得到很好的延續。我們都知道,為了得到皇帝的榮寵,爭寵的事情在後宮不斷髮生。然而,婁昭君卻不想那些善妒的女子一樣。相反,她為了能讓國家安定和平,竟主動讓出自己的皇后之位,讓自己的丈夫娶別的女子為妻。

兩位同名的女子,一位初始邊塞,一位安定內廷

事實上,婁昭君很有遠見。因為她明白,如果自己不讓出皇后之位,百官們會說她是一個善妒的女子,說她不配母儀天下,然後強迫她放棄這個職位。正是因為她明白,所以她才會讓出自己的皇后之位,讓所有人都感嘆她是大度的,同時也讓高歡覺得自己有愧於她。她一直在等,直到柔然公主離世,等到北齊繁榮昌盛的那天,等到北齊能夠打敗柔然的哪一天,到那時她就可以重新做回屬於自己的後位。即使她等不到這一天,她還有自己的孩子。公主不懂漢族語言,不能與所有的皇子說話。然而她對所有的皇子們都很疼愛,所以即便就是她去世後也會得到與皇后一樣的待遇下葬,她可以和高歡一起下葬在皇陵。

所以說,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女子同名昭君,其性情都同樣豁達,她們知進退,也明白怎樣做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眼光獨到,不去理會得失。所以王昭君初始邊塞廣為流傳,婁昭君安定內廷,讓高歡在征戰是,不必憂心。最後幫助高歡共同成立北齊。斬殺昏君,避免了北齊被滅亡的道路。

總結:小編有話要說,歷史上同為昭君的兩位女子,她們的豁達和忍讓是值得我們後人所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