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中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真神祖師。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一"即出自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

其中,玉清元始天尊(天寶君)的地位是最高的,又稱大洞尊神、玉清大帝,《歷代神仙通鑑》稱元始天尊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宇宙)誕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為元始。在無量劫數來臨之時,用玄妙的大道來教化眾生,故而尊為元始天尊。後在龍漢(道教的一種劫難,天地自形成到毀滅一次稱一劫)元年化生為天寶君;至於上清靈寶天尊(靈寶君),又稱洞玄尊神、太上大道君,在道教最高神序中僅次於元始天尊,道經說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其居於上清境,即禹余天,據《洞玄本行經》,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傳授洞玄部經典,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慾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後在龍漢開圖時化生靈寶君;而太清道德天尊(神寶君),也稱洞神尊神、混元老君、降生大帝,一說是由道家始祖老子化身而來,因《道德經》一書對道教理論形成影響頗大,後世將其定為尊神,即太上老君,在赤明(也是一個劫名)元年化生神寶君。

通常的道教宮觀內都會供奉他們的塑像,為他們專門建造祭祀之處,稱為三清殿或三清宮。他們的排列順序為:正中間的是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他的左邊是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象徵著世界從混沌狀態中衍生出的陰陽狀態。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中國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在道教宮觀“三清殿”,道德天尊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一把畫有陰陽鏡的蒲扇,象徵著由陰陽而化生萬物。相傳其原形為老子,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誕辰。

三清據說在人間也有故鄉,有的是因為在此修煉,有的是因為降孕人間而出世,有的是因為化身老子。玉清原始天尊故里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殿鎮村;上清靈寶天尊故里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洪廟村;太清道德天尊故里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故里,但是老子故里爭議較大,有兩處都分別稱自己是老子故里:一說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另一說位於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三清故里從西往東剛好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道教由此傳向九州大地和世界。

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元始天尊故里-西安周至縣

秦嶺千谷百口,以72峪為最,周至縣有“九口十八峪”之多。殿鎮村居於兩河之間,東臨赤峪河,西接田峪河。赤峪,本地人叫赤峪溝,田峪,本地人叫蚰蜒河,是秦嶺山著名的兩條峪口。村南修建玉清宮,村西有道教聖地樓觀臺,本村位於兩殿北側,取“紫氣東來”,得名殿紫頭。

本村古廟眾多,規模最大當屬村子的老學校,也就是位於殿鎮中央佔地10畝的關帝廟,名氣最大的當屬村南黃土臺塬上的“元始臺”。相傳此地為元始天尊修煉的道場,上面有一座元始天尊廟,人稱“元始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玉清宮”,玉清宮供奉的是元始天尊,為道教三大仙境道場之一。元朝時期修建,盛極一時,可惜在明朝時期荒廢,60年代被拆除,現在的元始天尊廟是80年代信徒新建,廟不大,但香火依舊旺盛明。

元始臺與遠始玉清宮遺址位於田峪口東側、集賢殿鎮村南突起的黃土臺塬上。因有道教遠始玉清宮遺址,故世稱"遠始臺"。為道教"三大仙境"之一。元始玉清宮,又名遠始天尊廟,建於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殿閣參差,丹堊入雲,盛極一時,明已圮廢。今遺址尚存,面積約4500平方米。元大德二年《終南山原始臺玉清宮記》碑,記述了修建玉清宮經過極其規模。現存長方形正殿基礎,面積約150平方米,旁邊有石仰蓮、石柱礎、陶質透花脊飾、條磚、筒瓦等文物。

復建遠始臺天尊廟3間,磚木結構,供奉道教遠始天尊。遠始臺與說經臺、西樓觀臺三臺鼎立,東西相望,分別供奉遠始天尊、 道德天尊、靈寶天尊三清尊神,成為道教最高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聖境"。遠始臺周圍生長有百餘畝橡樹、刺槐、松柏,鬱鬱蔥蔥。廟前有 清泉,叮叮咚咚,流瀉不息,伴隨著清風吹拂,枝葉搖動,悅耳動聽。據民間傳說,元始臺以北的殿鎮村為元始天尊故里,有元始天尊墓,連同元始臺構成道教元始天尊文化區。

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靈寶天尊故里-襄陽

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洪廟村是靈寶天尊故里,母親洪氏的故鄉。靈寶天尊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洪廟村南邊有棵枯桑,傳說靈寶天尊就是在枯桑樹下終日悟道,一日元始天尊下凡,傳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最終飛昇而去。清末本地進士胡俊祿建一小街而得名新集,為原新集鎮人民政府駐地,後新集鎮併入襄城區臥龍鎮,成立新集社區保留洪廟村。1997年被湖北省命名為山水園林集鎮。

綠那玉國據說在襄陽西南,因為此國盛產綠色的寶石“綠松石”,古稱“襄陽甸子”或“荊州石”。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和氏璧)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襄陽南漳縣的“和氏璧”後製成“傳國玉璽”,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

洪廟村附近有鬱察山、浮羅山、丹玄山。據《雲笈七籤》引《洞真大洞真經》和《靈寶略記》載洪氏生靈寶天尊於三山山腳之下。鬱察山等東臨古隆中,西接孔明湖和鶴子川風景區,北邊是西玄山九天娘娘洞,南望南漳七里山森林公園。洪廟村位於三山之中,鶴子川溪水從中穿過,鬱察山在東 ,浮羅山在北,丹玄山位於南邊。新207國道計劃從這裡穿過,武西高鐵也從南部橫貫東西,預留的隆中高鐵站也距此不遠。

襄陽臥龍鎮洪廟村與新集還有靈寶天尊相關遺蹟,除了周圍的鬱察山、浮羅山、丹玄山外,為了紀念洪氏及靈寶天尊建有廟宇“上清宮”,人稱“洪廟”,這就是洪廟村名字的來歷。據民間傳說洪廟村為靈寶天尊故里,村中曾有靈寶天尊墓。上清宮供奉的是靈寶天尊,為道教三大仙境道場之一,不知何時修建,盛極一時,可惜在明朝時期荒廢,上世紀被拆除。枯桑樹和衣冠墓冢也難覓蹤跡。據說上世紀曾在洪廟村發現一通石碑,上面字跡殘損模糊,但是依稀可辨“靈寶、上清宮、X桑”等字樣,但是此碑後來遺失不見。現在襄陽博物館還藏有一尊明代靈寶天尊銅像,也是在靈寶天尊故里襄陽臥龍鎮洪廟村附近發現的。

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太上老君老子故里-鹿邑/渦陽

老子故里存在爭議。一說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另一說位於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安徽渦陽與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發祥地的渦河兩岸,兩地直線距離不過80公里。

河南鹿邑

太清宮:現存明清時期遺址

該遺址現存有明、清或民國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其餘建築均為2004年後重建。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年),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後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誌·古蹟·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臺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明道宮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臺、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臺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臺:傳說中的老子昇仙處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臺,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臺,為老子修道成仙飛昇之地,故初名“昇仙臺”“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曆史。臺高8.84米,臺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記者看到,在老君臺上還放置著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臺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臺的啞彈。

安徽渦陽

九龍井

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流星園和九龍井。據《正統道藏·猶龍傳》和多種典籍記載,老子誕生時,“洵水”上空出現千古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

《七真祖師列仙傳》描述甚詳,言四大真人劉長生、王玉陽、譚長真和郝太古尋到太上老子降生處,“見有九井並環著一座八角亭,亭邊有株李樹,相傳太上生於李樹下;四人步入亭內,亭中間有座石碑記著降生之事。”在敘述了太上出生時“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浴處遂成九井”之後特別強調:“其地神異載於經史,歷有考證,非無據也。”

上世紀90年代,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考古人員果然在村內尋找到九口井。

鄭店行政村村支部書記馬平生說,考古人員找井時,他一直陪伴著。根據村裡老人回憶,很快找到8口井。當時,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沒在牆下。最後一口井,詢問多人,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才回憶出來,井在塘下面。天旱時,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

渦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劉書平說,1992年將塘內的水抽乾,泥清理出來後,井就出來了。井邊是用陶製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層。井底清理出數十片春秋時期的紅陶片。考古人員確定,該井是春秋時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現代修理過,5口宋代曾重新修築。

史料記載,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為石刻蟠龍井圈。九井之間,用曲橋相連,井浮水中。並另有一座小亭,亭內立一塊大型石碑,記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龍井的來歷。

如今,因資金有限,當地只在最古老的春秋瓦圈井上建以六角井亭,亭上書有“華夏第一井”字樣。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井立在水塘邊,水塘仍然存在。井旁邊有村民居住,他們將此作為休閒場所。

九龍井環列於流星園內,為老子出生地。如今,渦陽不僅勘查出流星園舊址,還出土了“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

聖母墓:老子母親的墳地

如今,在渦陽縣太清宮東邊、鄭店村東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墳的聖母墓。每到清明時節,當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給家人帶來福音。記者看到,該墓有兩米高,墓邊有幾棵柏樹。根據渦陽縣太清宮第三期建設規劃,這裡將根據歷史記載,建造聖母殿。

在當地民間,至今流傳著聖母為何懷孕的故事。有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叫白蓮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裡賞月,只見一道流星劃過,流星飛落在白蓮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樹上。

白蓮子藉著月光摘下,正欲嘗之,剛放到嘴邊的李子“咕嚕”一聲滑到肚子裡去了。隨即白蓮子懷胎八十一載。八十一年過去了,這年農曆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左肋跳將出來,這嬰兒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歲。

老子出生後,見母親傷勢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煉丹救母,並在河灘裡採來苔幹做藥引子為母和藥治病,母親的病慢慢好起來。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氾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母親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將那口大煉丹鍋移座在“洵水”之上,頓時河水被鎖在鍋中,變得溫順起來,不再漫堤。為感謝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老子寫《道德經》時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示紀念。

尹喜墓:見證老子弟子的虔誠

出天靜宮向東行約兩公里,有一處尹喜墓,俗稱尹子孤堆,為渦陽縣所獨有。當地人說,尹喜墓以前佔地1000平方米,高約9米,宛如小丘。傳說尹喜為報答老子教誨之恩,囑其後人將其遺骸移葬於尊師故里。

渦陽縣原文化局局長劉光蓉介紹說,解放初期,有個地方幹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不請示就帶領群眾扒尹喜墓,想使用墓磚頭。此事被上級知道後,立即將其行為叫停。此事件影響很大,稱為典故,曾經入選新華詞典,“曹林扒墓”成為詞條。

1992年,渦陽縣文管所對墓進行了清理。墓為磚石結構,有大型漢代方磚鋪地,並存有巨石墓門兩扇,每扇高170釐米,寬80釐米,厚10釐米,上有獸頭鋪首浮雕。由於早期多次被盜,墓誌銘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紹說,以前該墓面積很大,墓門上有小孔。從小孔內觀看,內有石桌、石凳和石臺階,像一個四合院。如今,由於耕地原因,孤堆已經不見,現場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點。此地已經被用來種植莊稼,在地裡還能尋到一些破碎的漢磚,上面有菱形花紋。

把老子這位“中國的偉大哲人、世界的思想巨人”介紹出來的,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的《史記》或曰《太史公書》。然而,據說造成老子生地爭議的也是這部《史記》。

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故里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