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是捧了曹丕還是確實誇了諸葛亮?

趙慶樹


劉備革命尚未成功,但身體扛不住。夷陵之戰後,僅一年多的時間,便在永安白帝城去世。去世前,他專門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段話,後世普遍認為是劉備在“託孤”,也就是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劉備託孤的這段話,也是很有智慧的,他是採用先抑後揚,退一步說話的方式。先讚揚諸葛亮有極高的才幹,接著說自己的兒子不行。你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乾脆取得代之。

劉備這個託付,體現著對諸葛亮極大信任,他完全是“以情動人”。這讓諸葛亮極為感動,一下就跪在地上,流著淚說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就是說,自己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不管劉禪行不行,自己都會始終保持忠誠和貞節,至死不渝!

(劉備託孤)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真的是在誇獎諸葛亮很有才幹,真的是為了“以情動人”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來看看,劉備是怎麼看曹丕的。

很顯然,劉備是把曹丕看成是一個“亂臣賊子”的。

劉備其實早就想當皇帝了,但是他一直沒有稱帝。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就是因為當時的皇帝是漢獻帝。而劉備一直是宣揚“興復漢室”的。如果皇帝還是漢獻帝,而劉備已經稱帝,那他就是“亂臣賊子”了。也就是說,劉備稱帝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有人先當“亂臣賊子”。

事實上,劉備也是這樣操作的。當漢獻帝“禪位”給曹丕的消息傳來後,劉備對外宣佈的是,曹丕把漢獻帝給謀害了,因此他才要“替天行道”登基稱帝。

總之,在劉備的眼裡,曹丕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

不但劉備是這樣評價曹丕的,連諸葛亮也是這樣評價曹丕的。諸葛亮曾說:“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由此可見,劉備君臣都是很不齒於曹丕的。

(漢獻帝)

既然劉備君臣都是很不齒於曹丕的,為什麼劉備卻拿諸葛亮和曹丕相比呢?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無論劉備對曹丕的評價,還是諸葛亮對曹丕的評價,都是他們對外宣佈的話,而不是他們私下裡說的話。他們私下裡說的話中,兩人對曹丕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呢?

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劉備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作為一個君王,他絕對不會對另一個大臣推心置腹。就算是對他的兄弟關羽、張飛,他也不是什麼話都會說。能藏著的話,一定會藏著。

所以說,劉備就算單獨和諸葛亮說話,也不會對曹丕作很高評價的。

再說了,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情是大張旗鼓進行的,是搞得天下皆知的,是對外的。既然是對外說的話,自然不會改變對曹丕的評價,曹丕依然只能是一個“亂臣賊子”。

(曹丕)

既然曹丕是一個“亂臣賊子”,劉備為什麼還要拿諸葛亮來和曹丕比較呢?難道諸葛亮不生氣嗎?

其實,諸葛亮還真的沒法生氣。因為劉備說話是很有藝術的,他說的是“才”,他是拿曹丕的“才”,來和諸葛亮的“才”比較。說諸葛亮的“才”比曹丕的“才”厲害十倍。而不是說曹丕的“德”與諸葛亮的“德”怎麼樣。

但是,我們知道,古代在“才”與“德”兩個問題的比較上,是把“德”放在第一位,而把“才”放在第二位的。所謂“天下有德者居之”,講的就是得到天下,靠的是“德”,不是才。

既然得天下靠的是“德”,顯然,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句話,就不是讚揚諸葛亮,反而是提醒諸葛亮。提醒諸葛亮什麼呢?就是說,不錯,你確實才幹上比曹丕高上十倍。但是,你可不能就因為這樣,便學曹丕那樣“無德”,學著他的方式篡位啊。

而諸葛亮顯然也聽懂了劉備的話,立馬就跪在地上說自己將“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的話也不含糊,不但說了“忠”,還說了“貞”,“忠”是對君王的,“貞”則是對自己的。意思是說,你不用提醒,這也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實際上就是他做出的一個面向天下的給諸葛亮的合約。而這個合約,也就把諸葛亮死死地鎖住,諸葛亮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劉備臨終,白帝託孤諸葛亮,身後事真的是無可奈何了。劉備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伸大義於天下,恢復漢室正統,但是他闖蕩漂泊半生,也終未能為自己打下半點立腳之地。正是諸葛亮的到來,才讓他絕境逢生,鹹魚翻身,才有了他實現大志的資本。但是天道弄人,本來佔得荊益的蜀漢,卻不幸因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而讓大業變得縹緲。不甘心天命的劉備,不聽眾人勸阻,執意征伐東吳,收回荊州,一雪前恥。誰知天命有定,讓他在夷陵大敗虧輸,蜀漢精銳盡失。劉備連氣帶愧,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他知道,人死如燈滅,生時可奮鬥改變環境,死後真的什麼也無能為力了。臨終之時,他最為難過的是自己恢復漢室之志難伸,只有寄希望於來者了;他最為擔心的是以後蜀漢能不能延續,能不能完成自己的遺志。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終前的劉備已無力迴天,後事只能寄希望於諸葛亮了,因此他就毫不掩飾地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接著又說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劉備說這些話,現在有不少人覺得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看諸葛亮的忠心。其實是他們君臣之間的肺腑之言,很明確地鼓勵諸葛亮,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多了,相信在此之後一定能安定蜀漢,實現我們恢復漢室的大志。曹丕尚能代漢自立,你就大膽地幹吧,劉禪這孩子能扶佐就扶佐他,不能扶佐你也可以廢了他自立,只要你能滅魏吞吳,怎麼都行。劉備能說出如此的話,可見他將希望完全寄託給了諸葛亮,為了蜀漢以後能有美好的命運,為了自己那份未了的執念,諸葛亮怎樣做都可以。這種剖肝析膽的語言,直白不諱,不但讓諸葛亮感激涕零,更堅定了諸葛亮臨危受命全力扶幼主的忠心。因此劉備說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既有肯定諸葛亮才能的一面,也有故勵諸葛亮好好幹的一面,更有必要時也可像曹丕那樣乾的意思。你諸葛亮終是我劉備的人,就是你自立成事,那也比曹丕、孫權他們成事要好得多!劉備這種以退為進的陽謀手法,雖出自肺腑,其結果卻把個諸葛亮牢牢捆綁在了全心全意扶佐幼主的道德柱上了。


sunjin6278


劉備講軍事才能也能比不上曹操,與曹丕差不多少。為什麼這樣說呢?既然劉備拿曹丕與孔明比,說明他心中是佩服曹丕的。要是玩心計,三國之中無人能及。借打雷騙過曹操,三請孔明是個老騙。摔阿斗趙雲傾心。講義字,關羽張飛死心踏地。其實,劉備有話從不出口,心計深不可測。荊州,西蜀怎麼得來一目瞭然。話說回來,劉備的這一凡話捧了曹丕,讚了孔明,實話,可暗指了曹丕奪權。明說讓孔明取而代之,而本心只有他自己知道。過分謙虛,是虛偽,講小義,就失大義。吳蜀之戰就說明說一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