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命工作,卻擺脫不了“窮”

為什麼拼命工作,卻擺脫不了“窮”

進入社會後,年輕人們一開始都卯足勁力爭上游,但是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時間很容易會讓你看清現實:社會里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

明明工作的很賣力了,定的目標卻沒完成,攢錢也沒攢夠還得倒貼,小金庫空空如也,整個人也心力憔悴,付出很多卻成了瞎忙活。

一、

談到賺錢這個話題,好像生活里人人都焦慮,職場上事事也都讓人頭疼,不少人給自己2019的關鍵詞是:忙。

每天白天上班忙著發郵件、接電話、開會,下班了還得忙著寫報告、寫總結、做報表,週六日還要忙著陪領導見客戶談項目,忙的像陀螺,賺的還沒去年多。

朋友圈看到為了提升自己閱讀打卡的,你的業餘時間卻都用來處理工作;過年回家被催婚的你,從理想型被問到二胎問題,除了回一句“太忙”也找不到別的藉口。

年後參加同學會,發現原來成績遠不如你的同學,現在自己創業成了老闆,全款買了房和車,把所有時間花在工作上的你卻在擔心在30歲可能會出現的職場動盪。

經歷了這些的你,也許會感嘆命運不公,努力卻做了無用功。或許你的確該停下來梳理,自己是不是陷入了“窮忙困境“。

為什麼拼命工作,卻擺脫不了“窮”

二、

“無目的的付出勞動,投入多產出少,每天都在被動的忙。”這是“窮忙族”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忙忙碌碌卻成效甚少,既不見能力增長,也不見薪水增長。

但往往很多人卻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窮忙,他們會把自己的忙碌歸因於上班時長、工作強度以及那些生活中突發的小事。

有人忙忙碌碌卻一直沒有清晰的自我規劃,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乾脆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跟著別人一樣的忙,幾年過去了還是沒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向。

有人在忙的過程中的確也賺到了錢,但他卻一直存不到錢。每月的房租和止不住的買買買讓他成為妥妥的月光族,嚴重的時候還得借外債扛到發工資那天。

“今年一定要攢錢!”、“這次的考試一定要考過!”每年年初都跟著立的flag卻每年都達不成指標,於是“今年”成了“下一年”,“這次”成了“下一次”。

或許當你無法改變上班時長、工作強度,但你可以選擇提高個人效率,學會從工作的細小事裡偷時間。一天省出幾個小時,你可以讀書、健身,考慮下終身大事。

為什麼拼命工作,卻擺脫不了“窮”

三、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中教給我們一個訣竅:“10:90法則”。把工作前10%的時間用來制訂計劃、組織工作,實際完成這項工作時會節約90%的時間。

制定計劃再行動,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卻很少有人能把它貫徹下去, 不謀而動,是所有失敗的原因。目標和計劃越明確,越容易克服拖延症、迅速投入到行動中去。

松浦彌太郎說過:“最好的用錢之道,是把錢用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一次次透支信用卡,這個月花下個月的,下個月還這個月的,一次趕一次,可不得越過越窮。

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收入-存款=支出。根據每個月的大概支出情況,工資到賬後,強制儲蓄,定存和強制儲蓄雖然帶不來太高的收益,但是卻是保護好本金的最好的辦法。

有了規劃,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堅持下去的動力,如果在理財規劃時加上覆利的作用,那麼效果將會double。沒有規劃由著性子發展,估計也只能是窮忙族了。

為什麼拼命工作,卻擺脫不了“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