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

軾,車前也。按,車闌上之木。周於輿外者,在前曰軾,在旁曰騎。

——《說文》

1037年的1月8日,眉山保持著入冬後一如既往的陰冷和潮溼,伴隨著聲聲啼哭,一個嬰兒來到了這個世界。他的父親希望他和光同塵,收斂鋒芒,給他起名為"軾"。誰都無法預見,這將是中華文脈一股新鮮滾燙的支流;也不會想到,二十年後,這個孩子怎樣用自己的才情征服了天下讀書人;四十年後,他又怎樣用自己的智慧救百姓於水火,給他們帶去溫暖。即使時過境遷,他也是王侯將相,遷客騷人心中最可敬可愛的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東坡為人,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們常常會因為他過於璀璨的才華和學識忽略了他同樣敦厚的德行與操守。作為北宋士林領袖,只有一身才氣還遠遠不夠,正是德行的感召讓四學士六君子即使已然名噪一時,仍然在他門下潛心篤志。一次,晁補之寫就一篇華麗的散文請他批改,全文駢散交錯,詞藻多樣,他建議年輕人剛開始寫文章從平淡開始,雖然大晁補之十幾歲,亦師亦長,但還是不好意思直說挫了這個文壇新星的銳氣,於是轉告大弟子黃庭堅,讓這個平輩年輕人去表達建議,可謂心細如髮。為官一方,輕徭薄賦,與人民打成一片,先後做過杭州,密州,潁州,黃州知州,遇水患親自上陣築堤,遇大旱不辭辛苦求雨,所謂誠之者,人之道也,往往可以成功,留下一段佳話。即使是重新啟用後遇到曾在獄中折磨他的獄卒,也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斯例子,不勝枚舉。寬廣的胸懷擴大了他的眼界,讓他用吐納從容的目光流轉於這個多彩的世界,於是山水朗潤起來,腳下的芒鞋似乎比桌案上的官印更有價值。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從此可見一斑。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東坡為政,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學而優則仕,讀書人的目標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路走來,最後還是要來到治國平天下的階前。放眼中國幾千年文壇,蘇東坡是絕無僅有的靠學問為大多數人所知,還擁有極其傳奇政治生涯的一個。他先後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等8個州的太守。又先後擔任吏部、兵部、禮部尚書,官最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正三品)。在他跌宕起伏的40年從政生涯裡,無論在京做官還是貶謫在外,始終保持著"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心境與活力。對王安石新法有不同意見,他直言上書,為百姓安樂將一己官運置之度外。被貶黃州4年2個月,他躬耕東坡,縱情山水,修身養性,激情創作。在之前文人身上演繹過無數遍的窮而後工也一樣在他的身上出現了,仕途受阻阻不斷文學的源頭活水,在抒寫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同時,他的心境一天一天迴歸了老莊哲學的淡泊沉靜,誰說被流放在外就一定窮困潦倒?道一聲此心安處是吾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進退從容才能讓我們自如的切換種種狀態,在歲月的波濤中蜿蜒前進。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從此可見一斑。

人生到處知何似

看透歷史烽煙的眼神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東坡為學,沉潛其中,涵泳往復。

大多數人愛蘇軾,愛的是他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才氣。"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如果經典文化是一條從天際流淌到人間的河流,他無疑是這河裡最輕快自如的魚。他的詩歌與大弟子黃庭堅並稱"蘇黃",代表了北宋詩歌創作的最高峰;他的詞作與南宋稼軒並稱"蘇辛",開豪放派文學之先河;他的散文又與恩師歐陽修並稱"歐蘇",代表了宋代散文創作的典範。人稱"歐文如潮,蘇文如海"。這個創下北宋科舉考試最高分的人,還精通書法,"蘇黃米蔡",排行第一;又工於繪畫,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僅如此,他在哲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是北宋關學,洛學,蜀學中蜀學的代表人物……在仕途失意的那些日子裡,是這些高雅的東西盪滌了他心中的孤獨與惶恐,讓他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生命的琴絃每分每秒彷彿都更加富有張力,在他剛柔並濟的筆觸中奏出一聲聲強音。看過了大江東去,聽過了驚濤拍岸,卻也想坐下來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與他聊聊那些詩酒趁年華的故事。只有專注時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會有瞬間頓悟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沉潛其中,涵泳往復從此可見一斑。

王國維曾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超脫曠達如世外仙人的同時還保持著人間煙火氣,竹杖芒鞋,穿過那一蓑煙雨,在山間的清風中笑盈盈的吟一句:"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生到處知何似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記:從初中開始真正去了解這樣一個偉大的人,有人說書常讀常新,我想說文章也是常寫常新的,每一次都會發現不一樣的他和不一樣的自己。在驚歎的同時,我也會疑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詞語形容他,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書法家,畫家,詞人,詩人,散文家,酒仙,巨儒……(此處引自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就這樣向我走來。與他對話,我也發現了自己有時面對問題過於審慎的態度。我想真心喜歡一個文人,不止是因為他妙筆生花,更在於他的人格總能帶給人不一樣的觸動。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