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最近這幾年好像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也挺多的,有的認為它是個專業的詞,晦澀難懂;有的人則對它沒有什麼概念,好像它跟自己沒什麼關係;有的人覺得它只是在需要心理輔導的時候才會用的……

那什麼是原生家庭呢?百度百科裡是這樣解釋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最常見而不自知的習慣。

1.生活習慣

記得有一次跟朋友一家一起出去吃飯,期間她兒子的吃飯聲像小豬進食般“可愛”,但是偶爾還有一個二重奏,原來她先生也是這樣的,轉頭看向朋友時,見她面色正常,想必是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吧。

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平時的所作所為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一生。就像吃飯出聲這個習慣,你說它好改嗎?好多人肯定都會說好改,可是一個從開始吃東西就同時會有這麼一個聲音出來的這麼一個環境,從小伴到大,突然有一天你告訴他要改,這是個壞習慣,那你告訴我怎麼改?

我認識一個朋友,單從這一個習慣來說,他們是一模一樣。但是,因為這個朋友已經踏入社會很多年,社會已經教他怎麼去做了,所以他在陌生人面前吃飯不出聲,但是熟人一起,立馬暴露無遺。


2.性格特點

曾看過一檔相親類節目,一個男嘉賓以丁字步的站姿進入臺上嘉賓和臺下觀眾的視野。他擇偶標準是尋找姐姐型的伴侶,能體貼他、包容他、生活上照顧他、不喜歡對方撒嬌,偏嚴重潔癖。生活習慣是喜歡牛仔褲,並且給幾百條褲子起名字;因忍受不了公共廁所的髒,而打車回家上廁所,家裡不能出現頭髮,曾經因為女朋友頭髮掉到床上、吵架時把他的牛仔褲從衣櫃扔到床上而分手。

後來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才瞭解到原來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平時媽媽也是把家裡收拾的超級乾淨,不允許有頭髮出現,並且媽媽的情緒很壓抑,所有才會有這樣性格的孩子。


3.直接複製父母相處模式

大學同學梅梅,從小父母就經常吵架、冷戰,她說每次看見父母吵架就又害怕又憤怒,她發誓以後自己的婚姻生活一定不能有爭吵,結果,在她結婚第三天就開始跟老公大吵了一架。而後在結婚後的一兩年裡,她跟老公就隔三差五的吵架,問她是什麼原因,她說就是對方等她不耐煩了、做的菜不符合胃口了諸如此類的事情,每次吵完她都累覺不愛了。

前天她在電話裡說:“我看見他回來什麼都不做,跟個大爺似的,我就很生氣,他上一天班我也是呀,憑什麼家務活還是我一個人在做?然後她就全程繃著臉不理老公,就這樣他們又快三天沒有說話了......"

這樣的他們,不是像極了父母嗎?


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其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只是有有些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為什麼自己的婚姻生活會越過越像父母?因為熟悉呀,因為安全呀!但是也正是因為安全,所以才回到這種不斷地循環當中去,如果此刻的你想要終止這種循環,跳出這個怪圈,那可以嘗試著做以下三件事情:

1.停下來抱抱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兒

找一個安靜、私密的環境,獨處,放點自己喜歡的輕音樂,讓自己全身心的放鬆下來,然後給自己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告訴自己:寶寶,你是安全的!你是安全的!


2.父母給我的已經是最好的了

是的,我們的父母也沒有經過“父母上崗培訓”,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樣去夫妻和諧相處,怎麼樣去給自己最愛的寶貝一個有愛的環境,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相處模式,他們把自己知道的、能給的已經全部給你了。你想要的,你要求的他們統統都沒有看到過、體會到過,因為他們給不出他們沒有的東西。


3.正視自己所有的心靈創傷

我們或許因為跟父母的習慣一樣而遭到別人嘲笑的羞怯感、從小父母吵架給自己造成的敏感、膽怯、恐懼、愛無力、受傷害、憤怒、缺愛等等這樣的心理創傷,直視它們,直視你心中的這些”女鬼“。《克里希那穆提》傳記裡說過,你心中的恐懼、害怕就像是一個女鬼,當你真正的轉過頭了看她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她並沒有那麼可怕了。

當你看到這些傷害以後,告訴自己:是的,我看到我有這些受傷害的部分,我知道了,此刻我願意試著去接納它們,我相信我一定能跟它們和解,同時我此刻當下能做點什麼呢?做點什麼能讓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被守護的?不管你想到什麼,就立馬去做,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去感受自己的心理變化!


雖然原生家庭跟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能會影響我們在接下來的人生,那又怎樣?是的,那又怎樣!與其在那兒一直“哭哭唧唧”哭喊著自己是受害者,倒不如立馬站起來去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當時過境遷,你會發現你當初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你成長路上一層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少了誰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