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推崇曾国藩,以曾国藩为道德行为准则?

熊撒野


曾国藩是当下受到普遍推崇的一个人物。

但是,其实如果我们说起曾国藩,似乎对他的事迹并不是很了解。我们能记住他的事情,大约也就是他领导并打败了太平天国起义。而就算是他战胜了太平天国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搞得很狼狈。因为有一段他打不过太平军,差点跳水自杀。

(曾国藩)

总之,曾国藩一生其实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在当下获得那么大的推崇呢?

为了讲清楚这件事,我们还是先从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事情说起。

事实上,曾国藩是在近些年来,才受到我们关注,并且得到大家认可的。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推崇的并不是曾国藩,而是太平天国运动。

我们曾经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高形式。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一场虽然最终没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根基的爱国进步运动。而曾国藩,则是反动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不过,当后来我们不再讲阶级斗争的时候,我们从太平天国和曾国藩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很多做法,我们并不认可。比如他们改造并创建了一种“拜上帝教”的邪教;比如他们彻底否定儒学,砸坏孔子学堂;比如他们实行禁欲主义搞男女分营,而洪秀全本人却有上千嫔妃;比如他们依靠暴力对私有财产任意剥夺等等。

而曾国藩身上的一些东西,则渐渐地受到了我们的注意和推崇。

(太平天国运动)

一是他对国家统一的维护。

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发生了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大型农民起义,整个国家注定就会分裂。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分裂并灭亡。黄巾军起义后,汉朝分裂并灭亡。黄巢起义后,唐朝分裂并灭亡。李自成起义后,明朝也灭亡了。总之,如果整个农民起义的规模,达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历史上的朝代,没有一次没分裂并灭亡的。

为什么这些朝代总会灭亡呢?固然与农民起义不无关系。但是,大多数朝代却并不是农民起义推翻的。秦朝不是陈胜吴广推翻的,汉朝不是黄巾军推翻的,唐朝也不是黄巢推翻的。实际上,这些朝代是被各地的诸侯们给推翻的。那些诸侯们打着镇压农民起义的口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最后在实力壮大的情况下,取代了旧有的王朝,建立了新王朝。

按照惯常的做法,曾国藩也是应该这样做的。当时曾国藩是拥有兵权的最大的诸侯,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他的门生。而且曾国藩要是拥兵自立,肯定还是众望所归。同时,曾国藩这样做,还有一个便利条件,清朝是满人统治的,他推翻清朝,相当于顺应广大汉族人的意愿,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戴。

但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就算有李秀成这样的人怂恿他,他也坚决不做拥兵自立的事情。并且在太平军被镇压后,他还主动解散湘军,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满清汉臣)

二是曾国藩实实在在追求道德完善。

道德完善,本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达不到。尤其是这些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以后,唯利是图、趋炎附势就成了他们最常见的样子。

曾国藩却到了官场,当到高官以后,都在自觉地追求道德完美,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而且,曾国藩这样做,还是扛旗似的做法。

古代的儒学,从孔子这个源头开始,就自觉地在道德上扛起大旗,努力成为天下楷模。从“日三省其身”,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史上的大儒们,都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而曾国藩,是最后那个拿着接力棒的人。他对中国古代传统儒学的传承和发扬,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儒学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冲击以后,依然能够历久弥新。

曾国藩身上的这两点,为什么在当下社会,会引起这么大的注意呢?为什么会踩中当下人的神经呢?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是当下的主题。我们今天迎来了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不愿意这个盛世变乱,给老百姓带来痛苦。二是当下是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曾国藩对自身欲望的节制,和道德完善的追求,正是我们当下人所缺乏的,也是被大家呼唤的。三是当下我们正在复兴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曾国藩手中的接力棒,我们希望接过来,往下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样,曾国藩才获得了当下人的特别注意。


张生全精彩历史


看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甚至把曾与孔子并列,就知道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推崇曾国藩了。可以说,曾国藩对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年轻时深具影响的人物,这对我们普通人为何推崇曾国藩,或许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深受曾国藩的思想影响

毛泽东受曾国藩的影响,最早始于少年时期。毛泽东的外婆家住在湘乡,他8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曾国藩就是湘乡人,他被家乡人顶礼膜拜,当时所有湘乡和湖南人,甚至把曾国藩作为“圣人”对待。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危难之际举兵扶坚,率三湘子弟转战半个中国,最终战胜太平天国军队,成“同治中兴”之名将,他死后得到朝迁最高的“文正公”这一谥号,被清政府赞誉“学有来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他继承程、朱之学,为当时人奉为“立德、立言、立功”之楷模。他的著作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这部书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他为朝廷所做的“政绩”,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因此他又被称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当时湘乡的学校把《曾文正公全集》中的章节作为教材,让湘乡子弟学习,这一切,对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不能不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毛泽东的小同乡,曾国藩于他也可能有某种亲切感。而曾国藩并“圣贤”(修养)“豪杰”(事功)于一身,更加容易引起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少年的崇拜。

毛泽东求学时读遍曾国藩著作

毛泽东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在湘乡东山学堂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对青少年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他更加注重学习曾国藩的著作。现韶山毛主席纪念馆还收藏光绪年间,传忠书局木刻本《曾文正公全集·家书》的第4、6、7、9卷,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 曾国藩全集中的一些见解观点,我们还可以在毛泽东早年读书笔记《讲堂录》中看到,在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也记载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 1915年6月25日,他在致湘生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所作的《讲堂录》中,多处大段摘录了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 。“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曾文正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青年毛泽东之所以独服曾国藩,除了他自己对曾的理解之外,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对曾国藩的评价,毛泽东亦十分认同:“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诗贤杰中,称最钝挫;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铄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毛泽东在其后的文稿中,曾引用过这段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读过了所有曾国藩推荐的文章

除梁启超外,毛泽东的老师,后来成为他的岳父的杨昌济先生,对他也有很大影响。杨昌济非常敬佩曾国藩、谭嗣同、梁任公诸人,曾以曾、梁为例勉励毛泽东,这在他的《达化斋日记》中有记载。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毛泽东没有辜负导师和岳父的期望,他开始对曾国藩的著作下工夫研究,特别是对曾国藩推荐的作者以及其所著的文章,他尤其在意。怎样读书?读哪些人的书?毛泽东先在曾国藩的言论中找答案,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他说:“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鹜,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具体读哪些人的文章,曾国藩在文末又说:“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三人。俎豆謦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展开了讲,这32人依次为: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班固、 司马迁、左丘明、庄周、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亭林、秦蕙田、姚鼐、王念孙。程包括程氏兄弟,实为33人。所谓“圣哲”,就是文才与圣德并列,这是曾国藩选择的标准。毛泽东对曾国藩推荐的33人非常认同,他认真地翻阅了这30余人的事迹、功业和文章。在他的《讲堂录》中,写下了关于这些“圣哲”们的记载。从此以后,读这些人的文章,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在毛泽东的菊香书屋,这30多人的著名均摆列在书屋周围,终生研读。

毛泽东对曾国藩有独到的理解

曾国藩的学问博大精深。他一生尊奉程朱理学,以“理”为世界万物之本,同时又重视经国济世之学。他研究理学,又酷爱文学,研究韩非子、庄子几乎成癖。他的治学方法兼收并蓄,豁达大度,尊奉儒家,又出入百家,自成一格。其为人行事,讲究诚、实、勤、敬,治身要勤,齐民要严,做事要实事求是。在伦理修身方面,曾国藩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以及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一些做法,这与毛泽东的追求颇为契合。“刚”,是曾国藩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做人应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主必须有倔强之气”。这与青年毛泽东“善于斗争”的个性颇有相似之处。在《讲堂录》之中,毛泽东通过比较左宗棠和曾国藩,认为曾高于左。他写道: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诸葛亮)范希文(范仲淹),后为孔孟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这里所说的“办事”,指建立功业,“传教,指思想学说可以传授后世。在毛泽东看来,正如在宋朝范仲淹要高过韩琦一样,在清代曾国藩要高过左宗棠。范仲淹和曾国藩都是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一位既建立了功业,又在思想文化上影响后世的“大家”。

曾国藩曾编有一部《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对它评价极高。他认为此书“碉群籍而抱万有”,“尽抡四部精要”。曾国藩的这些话,毛泽东认为是“金玉良言”,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一信中提到了曾国藩书中的一段话:“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可以说,毛泽东简直把这段话当成座右铭,时常检视自己,也用这些思想要求官员。

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鉴了曾国藩的“爱民歌”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能成个“圣人”,不仅因他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军事家。在领军作战时,曾国藩善于鼓动士兵,重视精神教育,用传统的封建文化纲常伦理来陶冶维系军心,以忠义血性、亲子师友关系用将带兵。1911年,湖南籍著名将领蔡锷曾编有一本《曾胡治兵语录》,毛泽东曾认真认真研读过这本军事理论书,吸取其精华,如爱民、爱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例如,曾国藩曾有《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饭。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看这内容,一下子就让人想起了军队仅次于“军歌”,人人会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年在井岗山开展土地革命时,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建国后制定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不难看出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

毛泽东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可以说,曾国藩在一些方面深深影响了年轻时的毛泽东。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停留在“独服曾文正”的阶段,而是与时俱进,随着他带领党和军队对创建人民政权的认识,特别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先进科学的马列主义,逐渐抛弃曾的一些封建影响,逐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建立了丰功伟绩。曾国藩对伟人毛泽东深具影响的思想,对普通人来说,在修身养性、为人做官、求学教子等过程中,更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白云雁水


曾国藩本来的智慧过人,他一身做过很多书,他的书法也是可观的,他的为人,他的诸多方面,毛泽东多称赞此人。所以说是一个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