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孔子的家鄉,假如他看到今天的農村,他會怎麼讚美?

農村裡的逍遙


假如孔子穿越到2500年後的家鄉魯地山東,看到今天的新農村,他會怎麼讚美?欲知孔子對新農村的譽美之詞,我們得先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最核心的是“德政”。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裡第一句話就說到:“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意思是說像德政就像最亮的北極星⭐一樣,其他星星都圍著它轉。

孔子接著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可見孔子強調用“德”和“禮”來治國。

那孔子所說的“德”政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把人放在首位。那麼為政以德,就是把“民”放在首位,要愛民,愛百姓。所以後來孟子將之發展為“以民為本”的“仁政”主張。

具體在政治上怎麼愛民呢?

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

即主張政府不要大動干戈,不鋪張浪費,不要打擾百姓生產,錯過春耕夏耘秋收等農時!

在農業社會,只有糧食豐收了,農民按時生產了,國家才能穩定,所以古代的治國思想莫不以發現農業為第一要務。而在禮崩樂壞,大國吞併小國的春秋爭霸時代,各國征伐不斷,為政者不僅奪農時,還有無數苛捐雜稅。因而有老百姓為了躲避“苛政”,即便連連喪命虎口,也不願逃離沒有“苛政”的地方。所以孔子感嘆到“

苛政猛於虎也!”

除了主張德政,孔子還主張恢復周禮。

為了鞏固西周的核心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公制禮作樂,規範整飭,長治久安。因此詳備周密的周禮,得到孔子的盛讚:“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史記卷四十七》)。

可是,周禮再完備也敵不過時間的滌盪。隨著歷史的車輪進入東周,周平王借諸侯之力完成遷都後,由於東都洛邑規模大不如豐鎬,周天子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別說天子護佑諸侯以免夷狄侵擾,就是想教訓一下不聽話的諸侯也力不從心。

據說有一次周桓王想教訓一下鄭莊公,沒想到不僅沒有打敗鄭莊公,反而被他帳下的祝聃一箭射中肩膀,你說氣不氣人?

所以到了東周時代,天子式微,諸侯坐大,像齊桓公代天子巡狩、楚莊王向中原問鼎的事層出不窮。至此,禮崩樂壞,不可逆也!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禮崩樂壞更甚於前,別說天子天威不再,就是曾經“尊王攘夷”的威風諸侯也大權旁落,日子不好過。

而孔子所處的魯國,政局混亂,權柄不僅不在國君,更是旁落到大夫甚至大夫的家臣手中,正所謂“陪臣執國命”。魯國的軍政大權就曾被季氏的管家陽虎所掌握,後來因叛亂逃亡齊、晉。

魯國的禮制也被破壞得離譜!大家知道的孔子名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針對陽虎的主人季氏發出來的。

按禮,屬於第三序列貴族的季子只能舞四倄,(周禮天子樂舞為八倄。一倄為一行,一行有八人。諸侯為六倄,大夫為四倄)可是季氏居然用了八八六十四人的天子之禮,可見僭越之極!故孔子疾言厲色地大聲斥責:“八倄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篇》)

可是,孔子的大聲斥責在那個時代是否有效?

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陽虎逃亡前曾經請孔子去做官。這間接給以德望著稱,被稱為“聖人”的孔子打了個廣告。於是孔子被魯定公徵召為官,最後升至大司寇。孔子的治國理念終於得到了施展的時機,於是把眼睛👀盯在破壞禮制的巨患——“三桓”身上。

何為“三桓”?據記載魯桓公有四個兒子:慶父、同、牙、友,慶父是庶長子,是為孟,嫡長子同即莊公,牙是為叔,友是為季。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後代分別被稱作孟氏、叔孫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稱“三桓”。

魯國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國政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

孔子為了實現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宏願,改變卿大夫大於國公的局面,於是大張旗鼓,大“墮三都”。不過結局確是“三都”未墮成,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避禍。

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再豐滿的理想,也不過是海市蜃樓,無法變為現實。因此魯國末年,三桓始終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孔子的政治理想在魯國沒有實現,只能寄希望於他國,於是周遊列國,尋找他的夢境之地。

五十五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十多年的孔子,從目光如炬的壯年到鬚眉盡白的暮年,舟車勞頓幾萬裡,也沒有想尋找他的理想之國。反而多次遇險,次次碰壁,倉皇間累累如“喪家之犬”。可憐!可嘆!

迴歸主題,我想如果孔子穿越來到今天的孔孟之鄉,看到物埠民豐、欣欣向榮的新農村,見到臉上洋溢幸福笑容,充滿自信活力的新鄉人,我想他老人家定會老淚縱橫,感嘆不已:

“為往聖繼絕學,累累若喪家之犬又如何?

只要斯文未喪,就抱有希望!”

孔門弟子定會撫掌大笑:

“老師,您看!文明未墜!斯文存焉!”

我想在這美麗的新農村,他們也不用再幻想“乘桴浮於海”,因為這裡就是他們心心念念,春遊沐浴,迎風歌詠的理想之所!


南人北行


他會站出來譴責那些欺負朱之文的人。[大笑][大笑][大笑]


三峽客


時代不同,古代自耕自足也是不錯,男耕女織田園離下也是一種享受,現在人心所向,抓經濟,高要求,承受各種負擔,讓人煩惱,時代不同 ,不能一概而論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