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无疑是近期话题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它不仅后来居上取代了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截止文章完成日),还引爆了一次网友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争论。
喜欢它的人把它视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标志。而不喜欢它的人则戏称它为太空版战狼,看完电影就忙不迭的送出一条一星差评,以此来向世人宣告自己对于吴京所代言的英雄主义的不屑一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对同一部电影产生差距如此之大的评价呢?
小编好奇点开了一篇名为“流浪地球,不及格”的高赞影评,这篇文章的作者更是对《流浪地球》其中的科学设定进行了疯狂鞭笞,并最终给了它一个“不及格”的评分。其怒气汹汹的架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红卫兵小将写大字报批斗文艺作品时的场景。
虽然作者因为气得爆肝,落笔时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但其实他对于《流浪地球》作为科幻电影的抨击也代表了大多数网友的观点。
借此机会小编就做一个和事佬,来为《流浪地球》其中的科学设定说说情。
电影中的确有许多看似不那么“科幻”的地方。比如,都已经是几百年之后了,汽车不应该早就实现自动驾驶了么,怎么还要驾驶员操纵一个球状方向盘,一点都不智能。
再比如,“流浪地球”这种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大事,有关部门肯定进行过精密的计算,怎么还需要在最后时刻由一个毛头小子拍脑门决定点燃木星来为人类拼得一线生机。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对于较真的人问题想必会更多。但是我想说,这种心态对于看电影来讲其实有些矫枉过正了。就如同你看武侠片时,偏偏纠结那些武林高手能不能上蹿下跳,摆脱地心引力,飞檐走壁一样。
诚然,《流浪地球》在宣发时不断强调自己是一部硬科幻电影,这有些抬高了观众们的期待。然而相比于刘慈欣的原著,硬科幻的概念在电影中更像是一个噱头,它骨子里其实还是一部以科幻为背景的灾难电影。
由于篇幅所限,电影无法像原著那样,详细的解释每一个科学设定的来龙去脉,电影剧情必须有所取舍和修改。这就会让观众感觉电影在交代许多科学概念时全靠人物不走心的对白来强行灌输,而不是通过影片情节和场景设定来让观众自主地去理解。
其实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经常会暴露的问题。因为《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科学设定极其宏大,电影无法在叙事的同时还兼顾其娱乐性与科学性,这其中必有取舍,而制作环节的不够完善也使得影片在娱乐性和科学设定上均有瑕疵。
但总体上讲,《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来说,对于中国电影还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毕竟“科幻”二字因为《流浪地球》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显得已经不再那么遥远。至少当有人再一次问起小编上一部看的中国科幻电影是什么时,小编的答案终于不再是《霹雳贝贝》了。
电影中有大量的对于“地下城”和“空间站”场景的展现,其特效的真实程度已经几乎达到了好莱坞的制作水准。
而且电影中也呈现了大量的生动的科幻细节和诸多震撼的特效场面,让观众可以在过年的时候不用太费脑子就能够享受一次视听盛宴,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作为科幻电影来讲《流浪地球》还有许多不足,它和现如今很多著名的科幻电影,比如《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不论是在科学设定还是在主题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开辟性意义,至少它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电影也可以讲述未来和太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