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壓力成為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感受做各行各業都很艱難,最近自己也彷彿感受到各種莫名的壓力。

如今的時代,我們面對各種壓力,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這一切都像洪水一樣向我們湧來。人生就像一場舟車勞頓的苦旅,在一個人孤獨前行的路上,我們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地追夢,難免會有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身體和心靈上的疲憊,讓我們由衷想停下來休息一下。

很多人一方面想過體面的生活,想愛他們最愛的人,想做他們最想做的事;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面臨著各種壓力,艱難在生活著。如果我們處理不好這些壓力,不僅會給我們身心帶來傷害,還有可能給我們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甚至成為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完成壓力轉化,學會把壓力關在門外。

一、把壓力關在“門”外:增強思維體力,免受負面干擾

有一次,魯豫採訪白巖松,問他怎樣面對壓力,白巖松回答了四個字:學會關門。

經常出現在電視鏡頭中的白巖松,嚴肅犀利,擅長針砭時事,從醫療改革到外交關係,從抗洪搶險到大地震,白巖松報道的熱門事件越多,對於他本人的關注度就會越高。

白巖松對此卻很豁達,他說:”新聞主持人這個行業既是名利場,也是絞肉機。因為公眾人物在大眾心中的形象是搖擺不定的,可能今天還是‘民族脊樑’,明天就被眾口指責。

如果在這樣的職業環境中,沒有一扇門把自己與噪音隔開,就會每天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中,壓力眾生。所以,平時工作一結束,白巖松就會把自己和工作有關的一切關在“門"外。

“關門”的能力實際上是抗干擾能力。抗干擾能力強的人思維體力也更好,他們一邊把噪音關在門外,一邊調整好,做自己計劃中該做的事。

二、減少比較,做堅定的自己

其實,我們平常遇到的許多壓力來源於與別人的比較,學生時代,我們與別人比成績;工作後,與別人比工資;結婚後,與別人家庭與財富;生完小孩後,與別人比小孩;到老年了還要跟別人比健康;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就沒有痛苦。

有一個公式:幸福=能力-慾望,我們之所以常常感受到痛苦和壓力,主要緣於我們慾望太強,能力太弱。

明朝“一哥”王陽明說:心外無物。一味向外求,只會帶來源源不斷的痛苦與煩惱;只有向內外,清晰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做自己;只拿自己與自己比就好了,你的開心與別人無關,你的痛苦別人也感受不到。

三、用平常心面對壓力:拓寬價值感來源,降低“相對剝奪感”

如果身處的群體中,同伴們都很優秀,你會很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比如,你的季度考核排名公司第三,和你關係好的同事卻排名第一;你剛買一輛SUV新車,和你關係好的朋友卻新買一套價值500萬的新房。

就像人們常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你偏偏要往上比。

“相對剝奪感”讓你很難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滿足和自豪。同樣,負面的同伴壓力會降低你的“自我價值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而且你越重視某個領域裡自己的成就,當被別人超越時,承受的打擊就越大。

2016年10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藝術家鮑勃·迪倫獲獎。儘管直到9月底,村上春村一直是提名名單中呼聲最高的作家,但這次依舊是個陪跑者,他從2009年一直陪到2016年,整整七個年頭。

有人說他早期的作品裡,看上去總是不帶一點成功的慾望,是因為他開酒吧保證了物質層面的需要,所以文字就有底氣,還帶著些許驕傲。年近七十歲的村上春樹除了寫作和開酒吧,還愛好跑步和旅行,擁有一位他摯愛的妻子高橋陽子。

談到陪跑諾貝獎,村上春村很曠達:“諾貝爾獎並不重要,讀者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的價值感來源於多種渠道,那麼即便在其中一個領域裡被別人超越,也不會有“相對剝奪感”,依然可以從其他途徑獲得滿足,就像村上春樹,能從寫作之外的生活中找到意義和價值,本身沒有匱乏感的人,就能用平常心面對同伴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