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但當時的手工業尤其是制瓷業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元代景德鎮制瓷業創新良多,成就斐然,產生了諸如卵白釉瓷、青花瓷、釉裡紅瓷、紅釉瓷、藍釉瓷和孔雀藍釉瓷等全新的品種,相較於宋代景德鎮以青白瓷生產為主的格局來說,無論是釉的種類、裝飾方法還是燒成溫度上都有巨大突破。
元 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在中國整個陶瓷歷史中,最突出和具有時代意義的貢獻就是以鈷料做著色劑創燒出了釉下青花彩和釉下藍釉彩。這兩大瓷釉技術奠定了景德鎮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地位,並影響了元代及以後八百年瓷器工藝的發展。
南宋 龍泉窯雙耳瓶
大都會博物館藏
中國的瓷器以顏色素淡的白瓷和青瓷為主,彩色瓷器出現得比較晚。唐朝人開始在瓷器上施藍釉。到了元朝,景德鎮採用了新的製作工藝,即把“鈷”作為呈色劑融在釉中,燒製出了美麗如藍寶石般的鈷藍釉。
元 藍釉描金爵
安徽省歙縣博物館藏
此時的藍釉仍然以氧化鈷為著色劑,而釉已經使用了高溫石灰鹼釉,高溫石灰鹼釉具有粘稠而附著力強的特點,使得釉層與胎體結合緊密,高溫使其色彩光亮潤潔,較之三彩的藍色更為深沉雅潤,具有了類似藍寶石一般的光澤,因而此種高溫藍釉也被稱作寶石藍釉。
物以稀為貴,元代所見傳世和出土的藍釉器物數量不多,從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僅存十幾件。在裝飾手法上主要是兩種方式,即藍地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藍釉器物造型種類較少,主要集中在碗、盤、梅瓶、匜、爵杯等幾種。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於梅瓶和盤。
元代藍釉瓷器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是揚州博物館的“元代藍釉白龍梅瓶”,現存共三件,另兩件分藏在北京頤和園和巴黎吉美博物館,揚州的這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淨潤,紋飾精美且又生動活潑,氣勢磅礴,是梅瓶中的極品,香港徐展堂先生曾提出用三億元收購。
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藍釉描金是景德鎮窯在元代首創的新工藝之一,其名貴之處在於其燒造工藝。它是在高溫下先燒成藍釉器,然後在釉上描繪金彩紋飾再經低溫烘燒而成。由於是釉上繪彩,故金彩附著力很低,極易脫落。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曾提到“元代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
館藏元代藍釉欣賞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高43.5、口徑5.5、底徑14釐米
揚州博物館藏
1984年從揚州市文物商店收購。梅瓶口小,頸短,肩豐。肩以下逐漸收斂,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淺底內凹。通體施霽藍釉,雲龍、寶珠施青白釉,兩種釉色對比鮮明、強烈。主紋刻劃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並襯以象浮動的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雲紋。巨龍威武、雄壯、悍猛,騰空飛舞於萬里藍天之中,頗有叱吒風雲之勢。
元 藍釉白龍紋盤
高1.1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1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元藍彩金彩月影梅紋杯
口徑8.1釐米 高4釐米 底徑4釐米
河北省博物館藏
侈口,深腹,小平底,圈足。通體施藍釉,口沿部分藍色較淡,腹中部以下釉色深豔。外壁用金彩繪折枝梅花,筆意疏簡,線條遒勁有力。內口沿勾出一條細弦紋,杯心繪花朵,金彩已有部分脫落。
元 藍釉描金折枝花卉紋匜
高4.5釐米,通流長17釐米,底徑8.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匜(yí 音儀)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豔如新,實屬罕見
元 藍釉描金爵
高8.2cm 長10cm 寬6.1cm
1987年杭州市朝暉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博物館藏
器形仿青銅爵,是一種酒器。有流、尾,口上有兩圓立柱,下為三個截面呈三稜形的高尖足。通體施寶藍色釉,內外均繪金彩月映梅圖,已脫落。藍釉為高溫鈷藍釉,是元代景德鎮的創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高溫藍釉的燒造水平,為明清兩代霽藍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 藍釉白龍紋盤
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藏
元 藍釉白龍紋盤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元 藍釉白花麒麟鳳凰紋花口盤
土耳其託普卡博物館藏
元 藍釉白龍紋梅瓶
頤和園藏
元 藍釉白龍紋梅瓶
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