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出土铭文:


“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此铭文在五号墓,仅发现一个,它刻在一件玉石器上。该玉石器呈条形,上窄下宽,长44厘米,宽24厘米,表面磨光,近顶端处有一圆孔,孔直径0.2厘米,玉石器的一面刻有铭文。


一、铭文现况

对该铭文,目前学界有以下两种解析:

① 释为:妊冉入石

② 释为:孤竹入石

学者把铭文拆解成四个字,最上面的译“妊”或“孤”;

第二个字译为“冉”或“竹”,理由是:


“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认为它是“冉”的学者,觉得该铭文与《说文·冄部》的象形字相似,故释“冄(冉)”切合实际,是科学的解释。

认为它是“竹”的学者,觉得该铭文是《说文·竹部》象形字的原体,是原始的象形字。而《说文》里的象形字,之所以把顶部相连部分断开,只是为了书写方便。

第三、四个字分别释“入”和“石”。

最终,学界给出的解释是:刻有铭文的这块玉石,是殷商诸侯“妊冉”部落或“孤竹”部落,上贡给殷王的上好礼物,后因某种原因该玉石又被安排入墓中作为墓主的陪葬物。

这样的论断其实是非常错误。就像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是以点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中华文明中的很多事物,都是被赋予了起源和内涵的,所以它们被世代传承,绵延不绝。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传承、传播中,玉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故在玉石的理解上,若单以石论石,则心若固石…无法明辨玉石,也就无法挖掘出文明真相。


二、解“玉”解“铭”


(一)玉石解析

五号墓中,出土的这块刻有铭文的玉器,实际上是该墓的核心圣物。它形制特殊,所铭刻的文字也与以往的甲骨卜辞有很多不同之处,它的发现和铭文的破解,能使我们有机会找到玉的起源和玉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的世界观里,人生时命为大,死后灵魂为大。生时,灵魂与肉身合为一体;死后,灵魂与躯体分离,骨肉消失。

古人认为,人有三魂,在人死之后,三魂离开躯壳,各归其处:

一魂升天(归天成神),即该魂脱离人,升天变成神,从此享受神仙生活。

一魂认祖(归宗认祖),即与先故的众宗祖于灵台相聚,表示死后还是能与亲人团聚,不会孤苦。(这与生命的独“来”独“往”有关,所以人不管是生时还是死后,都不希望孤单)

一魂入墓(归地入土),即此魂伴随尸骨入土(墓)为安。尸骨为实体,所以可以装入棺椁;魂被认为是具有灵气的虚体,所以要用特殊的载体来安置。而玉石具有细腻、温润、坚韧、永恒的特性,所以用它来承载灵魂,非常符合人类对于美好和永恒的追求。逝者已入土为安,其灵魂(保存在玉石里)永不消失,子孙后代永享庇护……这不是很美好吗?


五号墓出土的这块刻铭的玉石,就是一块载魂之玉。它是墓主死亡、灵魂脱离肉身后所依附的载体,它承载和保护墓主的灵魂,使其永不消失。魂永在,名永在,人便得以永续。

从墓主死亡到五号墓修建,间隔时间跨越近千年。五号墓是墓主的复葬墓,在此之前,墓主曾有过多少次复葬,这不得而知;墓中陪葬的物品在复葬中有无增减,这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块铭刻着这样铭文的玉器,一定是墓主最初下葬时的陪葬物品。它在墓中起承载并保护墓主灵魂不受侵害的作用,玉中保存着墓主的英灵,所以子孙后代无论进行多少次复葬,也会重点保护这块护灵之玉,以使她的灵魂永不丢失。


(二)铭文解析

对于玉器上的铭文,如果将它局限在殷商时期的文字格局里去解,是完全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1)如图所示,第一个铭文其实是由两个具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两者各有其意。

第1字(红色部分)释“妃”,在此指辛妃·简狄。(之前的篇章已作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第2字(绿色部分)释“公”,在此指辛帝·喾。

该字与“公”音同形异,而义互通假。“公”即“宗谱中对已故男性死者的尊称”或者“对男性祖辈和宗族年老之人的称谓。”

1、2两字合体,有“公”与“其配偶”合在一起之意,释“公妃”(在五号墓中指辛帝喾与其妃简狄)

帝妃见录:

黄帝四妃——《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四妃,象后妃四星。

帝喾四妃——《大载礼·帝子》:帝喾卜其四妃子,而皆有天下。

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

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音契);

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

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

这样的解释才与历史文献相符。


(2)第3个字(黄色部分)

释冬。冬季到来,万物凋落,枝叶枯败,呈下垂掉落之貌,一经冬雪覆盖,便藏于地下。

冬的本义是“终”,即四时尽也,一年结束。人终,即生命的完结。

这是殷商之前的文字,与后来出现在殷商甲骨卜辞、金文、《说文解字》的“冬”存在共貌。


(3)第4、5字确实是释为“入”、“石”。


综上,出土玉器上的铭文合释:公妃终入石;释意:公妃死后灵魂入(玉)石传种


(4)其它出土铭文(举例)


“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此铭文应释为:终庙甫戊告永


三、“玉”承文明

玉石是炎黄子孙的圣物,生相随,死不离(生时身带玉,死后魂入玉),所以人种即玉种,玉种的起源即为玉的起源及玉崇拜的起源。

玉传承为文明传承的一部分,中华文明之路包含一条玉之路。

灵魂入石就是玉石的使用过程和推广过程,也是文明的历程。玉体现人类的最高精神层面和表达诉求,玉器制作,有图、有形、有象、有铭,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表象及诉求。

王天下、玉行天下、文明行天下……因此,玉路也是探索文明起源的一条路。


“妇好墓”铭文(6)• 墓主死亡

(备注:“妇好墓”内容太多,将分篇介绍,要完整了解,请参阅上下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