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時期與大理國有過什麼交集?

熱劇《清平樂》讓宋仁宗又火了一把,宋仁宗趙禎十二歲登基,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廟號:仁宗。


《逸周書·諡法解》: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利澤萬世曰仁;功施於民曰仁。

《清平樂》宋仁宗時期與大理國有過什麼交集?

《清平樂》劇照宋仁宗

遍觀二十四史,四百多位皇帝,死後獲得“仁”這一美諡的也只是屈指可數的六位而已,而這六位當中也有名不副實者,如“清仁宗”嘉慶皇帝。古人講究的是蓋棺定論,死後也想留下好的名聲傳世。諡號,就是對死者生前的是非功過給出的評價。文人士大夫們傾盡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死後能獲得“文正”這一最高諡號而已,能獲得“文正”諡號的也是寥寥無幾,有名的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國藩(曾文正公)。明代大學士李東陽臨死之際,正為自己死後的諡號擔憂,好友楊一清來探望他,悄聲告知他死後的諡號定了“文正”,本來已經虛弱至極的李東陽在聽到這句話後,竟然激動得渾身顫抖、淚流滿面,顫顫巍巍地強撐起身子,在床上給這位老友磕頭致謝,表示自己這輩子再無遺憾了。要知道“文正”這個諡號不輕易給人,一個朝代也就那麼幾個,即便有大功勞於社稷,也不一定得到這個諡號。皇帝亦是如此,不是哪個皇帝死後都能被諡為“仁”,這也就體現了趙禎的“仁”是那麼難能可貴。直到700年後,自詡為“十全老人”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裡,執政寬簡,為人溫良。可惜多數人對宋仁宗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子虛烏有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裡。宋仁宗趙禎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貫穿於他的一生。宋仁宗對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個暮春時節,仁宗在御花園散步,走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發現仁宗頻頻回頭探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道什麼意思。等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 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這麼久呢?”仁宗邊喝邊回答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因為我要一問,侍吏必然受到責罰,故忍渴而歸。” 在那個封建年代,仁厚之心可見一斑。宋朝的政治環境寬鬆,不殺士大夫,很多文人墨客都很嚮往宋朝。“唐宋八大家”有六位生活在宋仁宗時期,陳寅恪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1063年,54歲的宋仁宗駕崩,舉國軍民皆哀。

《宋史》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清平樂》宋仁宗時期與大理國有過什麼交集?

宋仁宗畫像


不僅是宋朝,遼國百姓得知消息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駕崩後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意思是說,他在位四十二年都沒有和我們兵戎相見啊。耶律洪基輟朝三日舉國哀悼,還在遼國給宋仁宗建了一個衣冠冢以寄哀思。

宋仁宗時期與遼國“四十二年不識兵革”

,那麼與同時代的大理國又有過什麼交集呢?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1022-1063),大理國曆經了四位皇帝: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大理秉義帝段素隆禪位為僧,立侄段素貞為帝。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大理聖德帝段素貞禪位為僧,立孫段素興為帝。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大理天明帝段素興荒淫無道,被群臣所廢,立大理太祖段思平元孫段思廉為帝,是為孝德皇帝。


《清平樂》宋仁宗時期與大理國有過什麼交集?

大理國《張勝溫畫卷》局部


之前的三位基本與宋朝沒有發生過什麼交集,段思廉在位三十一年,曾與宋朝有過一次著名的事件發生。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廣西廣源州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舉兵反宋,破邕州,偽號“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數敗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朝廷派遣名將狄青征討,儂智高敗於狄青,燒燬城池,經合江遁入大理。逃亡大理的儂智高終被大理軍民擒獲,段思廉下旨將儂智高斬首,並用木盒收裝送往東京汴梁,史載:“是以段氏始聞於中國”,由此大理國(段氏)才被宋朝知曉。


《清平樂》宋仁宗時期與大理國有過什麼交集?

狄青像


其實不然,“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的宋人此時也早已忘卻了一百多年前太祖趙匡胤篳路藍縷,艱難立國之初與大理“宋揮玉斧”的典故,彼時,大理早已聞名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