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正值青春韶華。可對於家人而言,22歲的晨宇則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
從小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流;18歲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都沒畢業;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與遊戲為伴,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
晨宇為何會成長為“巨嬰”?他緣何失去了與人交流的能力?他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12月7日,記者在一家咖啡廳採訪到晨宇的母親劉女士,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從失敗的婚姻到迷失的教育,劉女士在講述中幾度落淚,她多次重複一句話:“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
父母離異 一味給予 兒子性格越來越怪異
時光追溯到2006年春天,劉女士與愛人寧先生辦理了離婚手續,晨宇從此隨父親一起生活。劉女士是哈市一家公司的高管,寧先生是一家國企的職員。夫妻倆和平分手,理由是三觀不合。劉女士事業心很強,而寧先生則是隨遇而安的性格。分開後,夫妻倆都開始了各自的新生活,可對晨宇來說,這一切則成了他成長中的轉折點。
父母離異後,晨宇被接到了奶奶家。晨宇是奶奶家的“獨苗”,更是奶奶的命根子。得知兒子離異,奶奶覺得大孫子受了天大的委屈,為此事一連哭了好幾天。此後,奶奶決定把最好的都留給孫子,今後絕不讓孫子再受半點委屈。
奶奶對晨宇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也對晨宇有求必應。劉女士說:“覺得對不起兒子,所以總想盡量彌補。”一年後,劉女士和寧先生分別組建了家庭,但是,他們對兒子更好了,只要是兒子想要的東西,不管是夫妻倆還是奶奶,都會無條件滿足。讓一家人不解的是,這份疼愛非但沒有讓晨宇變得陽光快樂,反而讓他越來越不合群。
晨宇在學校沒有朋友,也鮮與人交流,成績處於班級中下游。劉女士和寧先生都與老師溝通過,不過他們並未因此警醒,從而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晨宇也在偏離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多方錯位 男孩留學 敗光200萬元卻一事無成
奶奶成了晨宇的“保護傘”,不容孫子受丁點委屈。除了晨宇,奶奶還有一個5歲的外孫女,小女孩每次去外婆家,都不敢碰哥哥的東西,生怕外婆生氣。有一次,外孫女因為餓了吃了一片面包片,這個麵包片是晨宇讓奶奶買的,看到外孫女吃了一片,奶奶二話沒說起身就出去又買了3袋。要知道,當時奶奶的老寒腿犯病了,正臥病在床。同時,室外還下著鵝毛大雪。奶奶的觀點是:孫子的東西,誰也不能碰。
寧先生組建新的家庭後,試圖接晨宇回家一起生活。然而,奶奶咋也不捨得把孫子交給“後媽”。於是,晨宇繼續由奶奶寵著,寧先生和劉女士都忙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十年間,劉女士一心撲到工作上,事業取得了質的飛躍,從年薪幾萬元到年薪七八十萬元。雖然工作上如魚得水,但兒子一直是劉女士的一塊心病。2014年,晨宇在哈市一所私立高中讀高二。劉女士分析了兒子的成績,以兒子的學習狀況高考想突破400分都很難。為此,劉女士提議讓兒子出國讀書。
劉女士將晨宇送到新西蘭讀預科,希望他在新西蘭繼續讀大學。然而,晨宇在國外的發展與劉女士的設想相差甚遠。
在國內,晨宇已經習慣了以自己為中心、想做什麼做什麼的生活。到了國外,他仍然延續著自己的生活模式。他沒有朋友,幾乎不與人交流。玩遊戲是他打發時間的主要途徑。不管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只要通話,第一句話總是問:“有錢沒?”經濟上,晨宇從來不懂什麼是拮据,因為全家人都會咬緊牙關,滿足晨宇的需要。
想回家就回家,僅僅是路費,晨宇一年可能就要花費10餘萬元。再加上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兩年間,晨宇最少花了200萬元。結果卻一事無成,連預科的畢業證都無法取得。更糟糕的是,在國外,晨宇的性格變得更加孤僻,疑似患上了抑鬱症。直至此時,劉女士才發現,留學並不適合兒子。
變成宅男痴迷網遊 僅存的交流就是要錢
2016年7月,劉女士和寧先生決定讓晨宇放棄留學生活,回家進行調整。劉女士說:“孩子在家幾乎不出屋,天天貓在臥室裡上網玩遊戲。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2017年9月,劉女士和寧先生送晨宇到一所專科院校就讀,希望他能學到一技之長。然而,上學還不到兩個月,晨宇就與同學發生矛盾,執意回家。再次開啟宅在家裡玩網遊的生活。
採訪中,劉女士給記者打開了娘倆的聊天記錄,裡面除了轉賬記錄其他信息寥寥無幾。對晨宇而言,基本上沒有“錢”的概念。”。
1年多過去了,畫面還定格在晨宇玩遊戲,奶奶不厭其煩地餵飯。說到這兒,劉女士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她不知道兒子的未來在哪裡。現在,劉女士雖然掙著高薪,過著金領的生活,但是,兒子是她的心病,讓她寢食難安,甚至出現了抑鬱的症狀。
針對晨宇的問題,記者採訪到全國知名心理專家張聰沛,他指出,畸形的寵愛讓晨宇的性格變得偏激,並與社會脫軌。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諦,而晨宇的父母選擇用物質取代陪伴,由此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使得兒子就像一個“巨嬰”,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晨宇的未來尚不知,但是他的經歷應該給更多的父母敲響警鐘,無論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事業多忙,無論生活多囧,對孩子的陪伴都不可或缺,因為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未來就是什麼樣的人
【延伸閱讀】
家庭教育底線在哪裡?涉及到各種原則問題 家長該反思這三條
娃不願自己吃飯,撒嬌怎麼辦?孩子總想玩手機,底線在哪裡?現如今,家長帶娃的段子層出不窮,嚴肅討論亦從未停止–教育的“底線”在哪裡;原則面前,家長該不該“不退讓”。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執行卻難上加難–涉及到各種原則問題,家長往往不斷退讓。彷彿除了學習,處處皆非“禁區”。不斷退讓的家庭教育背後,遠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釋。
家長往往不斷退讓,彷彿除了學習,處處皆非“禁區”
不斷退讓的過程,是一家人在比懶
週末中午11點,金融街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餐廳裡,劉雯雯一家正在用餐。
餐桌的一側,是劉雯雯的三歲孩子彤彤。孩子雙手舉著劉雯雯的手機,目不轉睛。熒屏上,正播放著最新一季的小豬佩奇。
彤彤身旁,劉雯雯的老公正在低頭拌著米飯,時不時舀起一勺,送到彤彤的嘴中。
坐在二人對面,劉雯雯看到這一幕,多少有點無奈:“彤彤,咱們自己吃飯好不好?”
“不好!”彤彤頭也不抬,聲音稚嫩卻堅決,這讓劉雯雯有些不高興。反倒是老公陳先生打起了圓場:“沒事,到幼兒園就自己吃了。”
喂不喂孩子吃飯,劉雯雯與老公已經爭了幾次,最後妥協的總是劉雯雯:“我覺得到了這麼大,自己吃飯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我老公總是慣著她。”
陳先生則是另一套理論,“彤彤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在家喂就是圖個方便,要不衣服髒了,在外面怎麼換衣服?”
這也是二人育兒觀念不同的一個縮影:原則面前,家長該不該退讓?
在陳先生看來,除了不能撒謊等基本原則外,3歲的孩子還處於“不懂事”的階段,細節問題不該給孩子太大壓力,尤其彤彤平時表現都很不錯,“很多事她不是不會,只是在家撒撒嬌。”
“3歲其實不小了,該到立規矩的時候了,否則以後事事你都會遷就她。”話雖這麼說,劉雯雯也不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道路”,規矩立到什麼程度,界限在何處,只能探索著來。
“跟孩子不斷退讓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家人比懶。”劉雯雯坦言,3歲的彤彤認知尚不穩定,就算剛剛講明白的道理,也會“撂爪就忘”,這也讓孩子的教育常常成為耐性的比拼:“讓他爸爸講故事,待會過去一看,倆人都躺那玩手機呢。”
自己不夠堅持,孩子就不把你的話當真
在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還因為孩子多看了會兒手機、不願刷牙不想睡覺等生活問題糾結的時候,王旭苦惱於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培養八歲半的兒子“言而有信”。
“可能是我形容得有點嚴重,總覺得孩子不把我的話‘當真’,自己答應的一些事情就容易做不到。”王旭表示,因為孩子媽媽在大型餐飲集團擔任管理工作,平時非常忙碌,經常出差,反倒是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目前孩子已經升入小學三年級,但在他看來,良好的習慣還是沒有完全形成:“或許裡面有孩子媽媽的因素,但主要怪我自己堅持得不夠。”
回憶起來,其實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剛入學時孩子總喜歡“殘害”文具,沒多久就把一塊好端端的橡皮戳得都是洞,然後掰得越來越小最後無法使用。王旭也曾認真地“威脅”兒子,再浪費橡皮就不給他買新的。孩子媽媽卻不以為然,覺得男孩子好動閒不住,沒什麼大不了的:“確實他不久之後就不玩橡皮了,但是不是打下了‘爸爸的話只是隨便說說’的基礎呢?”
還有一次,王旭本來跟兒子說好週六中午前做完作業,就全家一起去看兒童劇。結果到了快出發前一檢查,還是有沒完成的內容。“我當時思想鬥爭特別激烈,但想到孩子媽媽好不容易在家休一個完整的週末,真是不去了弄得孩子哇哇哭,大家都掃興。另外也是有點心疼錢,買的票不能退換,好幾百呢,最後就還是去了。”王旭坦言,現在想來其實是很後悔,“按理說就應該堅持不去了,正好有機會給孩子一個教訓。”
董坤的兒子辰辰今年也是三年級,他是眼瞅著兒子的心眼多了。“用句流行語,就是套路越來越多。”日漸成熟的辰辰,開始與家長打起了拉鋸戰,大到上課外班做作業,小到刷牙疊被子,事事都要“套路”一番。
就拿上個月來說,每天都自己洗襪子的辰辰忽然提出,因為作業太多,洗襪子需要媽媽代勞。讓孩子參與家務,本就是想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一搬出學習這面大旗,辰辰的媽媽先妥協起來,二話不說就把家務接了下來。可董坤觀察了一下發現,辰辰的課業並沒有增多,只不過為了把洗襪子的時間拖掉,辰辰開始磨起了洋工。與老婆私下分析了一番,董坤決定不能退讓,在與辰辰耐心協商後,董坤又把洗襪子的任務,交回到孩子身上:“代價也不是沒有,我們給他買了新玩具。”
“讓孩子把到了脈,這教育的路就難走了。”在董坤看來,孩子能用的套路無非利用家長的惰性心理:“家長不能懶,遇到問題要談清楚,不能讓孩子糊弄過去。”
試著拋開條框,找適合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在周圍同齡朋友眼中,燕兔算是公認的“育兒高手”。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工作之餘,她考取了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認證講師,並開通了微信公號“布米花園”。一篇篇細膩流暢的帶娃日常與心得體悟,為她贏得了不少粉絲。
然而即便理論傍身,燕兔坦言,自己依舊時常會處於“無力”或在不同線路中“搖擺”的狀態。就像不久前,她努力訓練快要4歲的大兒子布布獨自入睡。雖然之前經過商量,孩子已經答應了一週自己睡兩天,但進屋躺在床上還是會反悔。
有一天,布布已經躺好,玩具恐龍也抱在懷裡,卻又哭著爬起來。燕兔知道這時候要先跟孩子“共情”,然而說了半天“媽媽知道你有點害怕,媽媽就在門口陪你”,沒用;再祭出激將大法“一定要說話算數哦,不然下次沒人相信你了”,孩子還是不聽。“布布其實算是容易講道理的小孩,但情緒上來也就沒有理智了。真的讓他自己哭到睡著,又確實狠不下心來。”
眼看著燕兔馬上就要妥協,老公一句話“拯救”了僵局。“他裝出很可憐的樣子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你都答應陪恐龍睡覺了,現在反悔它該多傷心啊!”沒想到孩子停止了哭泣,若有所思一番後居然躺下睡了。這神奇的一幕讓燕兔陷入思考,“就算我們掌握了各種理論,有時可能也比不過換一種邏輯,可以試著拋開條框,尋找適合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目前在夫妻倆“優勢互補”的通力合作中,對大兒子還算是比較能堅持原則的。但只有一種情況例外–與老人的溝通。年初布布上了幼兒園,每天需要在家吃完早飯才能走。燕兔所掌握的理論包括布布的實際能力都表明,孩子應該而且完全可以自己吃飯。“但婆婆就習慣餵飯,我說過挺多次他這麼大了不要餵了,婆婆也不聽。”
直至最近一個多月,老人有事離京,燕兔告訴布布,自己早上8點要出門上班,沒有時間喂他。而真的有幾天,孩子早上一口飯都沒吃。但不到一個星期,孩子就乖乖自己吃飯了。
當然等到老人回來,這一切可能還會被“打回原形”。燕兔笑言,放在以往自己肯定又會糾結一番,但最近她的心態平和了不少:“我也想明白了,本來老人幫忙帶孩子就辛苦,如果事事糾正,大家都會很難受。把問題分級別,有一些問題可能也沒有那麼嚴重。你能主導的時候按自己意思來,老人不聽的話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