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2.0+金融模式,新農業時代

前段時間與一剛碩士畢業的同學聊天,她想回龍口找個農業方面的對口工作,她學的是農業資源利用,進入農業基地工作已有前車之鑑,一者幹兩年考試上岸進入體制,再者轉行。這幾年我見過很多,而她的選擇視如前者。農業大學的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的專業知識,研究數據及理論在之後便悄然而逝,這讓我有些痛心疾首,當前的農業為何留不住人才,甚者感覺不需要人才,歸根結底,是對於農業的理解及發展不明所以,思想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農業框架中。

從農業1.0時代到農業4.0時代,整個大面也僅僅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提出的解釋,農業1.0時代為主要依靠人力輸出的農業模式。農業2.0時代引入了機械化操作,例如現在的大田種植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農業3.0時代在機械化生產基礎上,運用物聯網進行自動化操作。而農業4.0時代則為智能化時代。其實從農業1.0時代至農業4.0時代,主要是圍繞減少如何減少勞動力。降低生產力成本。解決人的問題。所以每個農業時代的提出,它僅僅是從農業的生產方面來進行變更分析以及更新。從而主觀上讓人們覺得農業是什麼,農業就是生產,生產的主體是人,在主體選擇上,選擇一個有20多年種植經驗的老把式,還是選擇連鋤頭都不會用的大學生呢,誰都不會去冒這個風險,結果顯而易見。在此同時,人力成本也降低了,作為農業企業何樂而不為。現如今,無論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基地均以初步形成60歲以上老人為主要勞力輸出的生產經營模式。


農業2.0+金融模式,新農業時代


小時候我記得,一斤蘋果賣2元,一碗拉麵一塊五。現在一斤蘋果還是2元,一碗拉麵卻漲到了8元。在物價,人工費瘋長的時代,農業種植所產出的效益寥寥無幾,尤其是大的園區和基地,開著寶馬進地,推著自行車出來現象已在多地上演。這更加讓年輕人失去了對農業的信心,無頭無尾的農活早已讓人應接不暇。相比如此,進入農業生產資料服務行業(農資,農機,植保,電商等)也算是相得益彰。不可否認,在收益方面,這些行業更適合從事農業年輕人的選擇。


農業2.0+金融模式,新農業時代


現階段農業從2.0時代向3.0時代過渡,整個過程緩慢的進行著,3.0時代最顯著的特徵是運用了物聯網技術將農作物所處生長環境的各項指標展現出來,自動化技術加以輔助從而大大減少人力。除了需要起到示範作用的產業化基地外,其它基地對於物聯網的應用不甚了了,低產出與高投資總是會讓人心存芥蒂。

企業的發展,擴大最終目的是為了上市,農業的發展是為了什麼,情懷麼。

從產業方面,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二、三產業是創造利潤所在。現在許多地區提倡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推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從而帶動農業的發展。從最初的種植逐漸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園區,聯合加工製造拓展多元化產品,注重銷售,打通農產品末端環節,形成一條完整的閉合產業鏈。這是正常的發展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資金鍊的問題,產業的擴展離不開資金,如何獲取資金是核心問題,依靠自身不可達到,吸引投資困難重重,尋求政府更如望梅止渴。但若利用民間閒置資本進入農業生產中,那所產生的效果會是怎樣呢?

下面,我們開始進入農業發展新模式概念


農業2.0+金融模式,新農業時代


本模式旨在解決現階段農業中的困境,重點是解決資金問題,同時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推波助力。

1.設立土地交易所,進行土地上市。

2.土地價值參考物聯網大數據。

3.交易形式參考外匯,雙向操作。

4.入市農業主體參考集團上市條件。

5.資本運作模式,撬動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生產中,在現有金融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在此模式的運作過程中,作為發展態勢良好的農業企業可以進行融資擴大產業鏈結構,從而帶動就業。作為上市的核心,土地,在物聯網大數據中作為核心增值的第一要素,如何增值,改良與修復勢在必行。農資公司,農業託管服務公司,保險公司,分別服務於入市主體的各個方面,並需要承擔相對應的風險。通過雲監控,物聯網,交易所平臺讓公眾參與到農業中來,感受農業新模式所帶來的新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