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剛剛在美國洛杉磯完成演出的《遊園·流芳》三部全新作品之後,又馬不停蹄投入到烏鎮戲劇節工作狀態中的賴聲川這樣告訴新京報記者:“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全文5255字,閱讀約需10.5分鐘

2006年北京版《暗戀桃花源》首演成功後,大多數大陸觀眾對於臺灣戲劇作品的“啟蒙”幾乎都是從賴聲川的作品開始。這些年賴聲川始終沒有停止過創作,即使按照他以每年一部新作品的速度進行,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他依然可以算作是一位高產的導演與劇作家。

賴聲川及他的演工作坊出品的一系列戲劇,自新世紀以來,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藝術品牌效益和演出市場競爭力的符號,因為他的作品在“講故事”節奏及技術處理上易於被大眾接受,不僅臺灣觀眾,越來越多的大陸觀眾也因為那一個個帶著宏大時代背景和情懷、卻處理得舉重若輕的作品,愛上劇場,愛上戲劇。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今年,在先後創作了曹禺先生的作品《北京人》,獨創的斜角喜劇《隱藏的寶藏》(編者注:多年來的側臺觀戲經驗使賴聲川一直想做一臺與自己有相同視角的戲,斜角喜劇是他的獨創形式,他想以這個視角帶觀眾從側臺看戲,從側臺看人生)以及剛剛在美國洛杉磯完成演出的《遊園·流芳》三部全新作品之後,又馬不停蹄投入到烏鎮戲劇節工作狀態中的賴聲川這樣告訴新京報記者:“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

《暗戀桃花源》大陸首演,啟發市場理念

賴聲川覺得自己與大陸戲劇的緣分開端,應該是2006年北京版《暗戀桃花源》,他覺得,這部作品無論對他個人創作還是當時中國大陸整個劇場環境,都是一次很大的震盪。

1986年《暗戀桃花源》在臺灣首演,經歷了一系列全球巡演後,1992年賴聲川親自執導電影版,由林青霞與金士傑主演,該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從此,這部作品對大陸的舞臺劇與電影作品創作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在《暗戀桃花源》首演20年之際賴聲川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要把這部戲帶到大陸來,於是2006年,賴聲川邀請黃磊、袁泉主演《暗戀》,《桃花源》則由喻恩泰、謝娜、何炅主演。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06年北京版《暗戀桃花源》袁泉與黃磊在演出中。上劇場供圖

當年這部作品在大陸換班底製作,請來的這些演員卻讓業內人士不看好,覺得他們是“非戲劇科班演員出身”,而在賴聲川看來,彼時在戲劇專業人士的觀念裡,話劇就是要由接受過專門話劇訓練的話劇演員來演,明星不可能跨界演話劇,他對此示理解,但他也同樣認為:“在臺灣出現的那些喜劇高手,他們一個重要的訓練就是在綜藝節目、西餐廳秀等積累經驗,因此他們喜劇的節奏掌握超過一般科班出身的演員。”於是,賴聲川堅持起用他挑中的這個演員班底。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06年《暗戀桃花源》北京版謝娜、喻恩泰、何炅在演出中。上劇場供圖

2006年11月18日,《暗戀桃花源》北京版在首都劇場首演,彼時業界再次發出了另一種熱議——《暗戀桃花源》為大陸話劇市場注入了一種新的力量,它有著成功的票房,也是受重視的藝術品,這兩個條件融合在一個製作之中確實罕見。

賴聲川回憶道,“大陸版《暗戀桃花源》當年成功背後的社會背景,有點像1985年‘坊’成立之初時臺灣戲劇圈的狀況。由於彼時大陸並沒形成現代劇場自負盈虧的市場概念,那些長期受國家扶持的劇團紛紛要求直接面對市場,大家一時之間並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暗戀桃花源》的重製大陸版無疑給正處在市場低迷期的中國戲劇人帶來了些許啟發。

2009年後《暗戀桃花源》轉由大陸製作北京央華戲劇合作推廣運營,至今所到之處,依然一票難求。

━━━━━

兩部時代作品同時創作,見證兩岸文化演進

2008年被賴聲川看作繼《暗戀桃花源》北京演出之後,最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第一次嘗試完全起用大陸製作團隊,將劇本構思、執導全程都在大陸完成,當年的九月《陪我看電視》在深圳首演,該戲的演出陣容裡依舊不乏大量“跨界”的演員,如張信哲、林依輪、程前等人。而2008年年末,在臺灣戲劇業界被譽為“賴聲川巔峰之作”的《寶島一村》也成功首演。

直到現在,賴聲川也依然看重《陪我看電視》這部作品,除了製作模式上的突破,在主題上,這部原本在他看來是為“中國電視三十年”而作的主旋律命題作文充滿了創意和思考。《陪我看電視》創意點是追蹤一臺九寸的“牡丹牌”黑白電視機數次“易主”的流浪經歷,引入了真人與虛擬人物同臺演的演出互動方式,用一出喜劇重現了電視逐漸成為承載一代人回憶的主要方式的全過程,而這些小人物溫暖故事的背後,展現的是改革開放30年的社會鉅變。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08年《陪我看電視》主演程前在舞臺上。上劇場供圖

在《陪我看電視》製作過程中,賴聲川的另一部戲《寶島一村》也在同時創作,那一年創作的兩部作品共通之處是——它們都跨越年代,且同時見證了兩岸文化演進的過程。

《寶島一村》的創作從眷村子弟王偉忠拉著賴聲川“講故事”開始。所謂眷村,是指1949年後臺灣當局為安置被迫自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而《寶島一村》正是講述了三戶眷村人家幾十年的離愁別緒和生活變遷。當年,王偉忠口述了100多個眷村故事,他希望賴聲川能把這些充滿鄉愁和對故鄉眷戀的人和事做成舞臺劇記錄下來,而這之後卻過了兩年。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賴聲川在思考,如何融合這些海量故事並用時代串聯起來,一開始,他竟思考不出結果。後來在一次採訪中,賴聲川這樣解釋讓王偉忠等候的兩年時光,“眷村有數不盡的好故事,但是一百個好故事不等於一個好劇,如果沒有做好架構,就只能是一筆流水賬而不是一個戲。那兩年我一直在想劇本結構怎麼做,有一天終於靈感乍現,要不把25家人的故事做成3家人的故事,於是有了《寶島一村》。這個戲有48場,很瑣碎,但其實底部的連接是緊密的。”《寶島一村》最終於2008年底完成全部的創作在臺灣首演,並於兩年之後來到廣州完成第一輪大陸巡演。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08年《寶島一村》演出中。上劇場供圖

十年間,這部作品已經成為兩岸戲劇最受歡迎的演出之一,賴聲川覺得這個戲的意義在於:“這是一個不說可能就會隨即消失的故事,如果不記錄、不保持,回憶很容易就隨風而去,稍縱即逝。《寶島一村》透過三家人生活五十多年,讓我們看到一群命運極為特殊的人們如何奮鬥、如何生存、如何哭、如何笑。”

━━━━━

《如夢之夢》完成華語戲劇製作奇蹟

在賴聲川近些年的作品中,另一部繞不開的作品便是2013年北京公演的《如夢之夢》,雖然這部作品創作於2000年,曾分別在2002年香港文化中心和2005年的臺北兩廳院上演過,但作為被北京央華戲劇重新制作搬上舞臺的2013年版,因許晴、胡歌、李宇春、金士傑、譚卓、孫強、徐堰鈴等近30餘名明星、演員的加盟,至今該戲在每年成為最一票難求、也最受觀眾矚目的戲劇演出之一。

《如夢之夢》除四面舞臺的演出形式、8小時演出時間長度和故事本身的獨特性外,明星效應強化了觀眾搶票的慾望,它讓越來越多鮮少看戲劇演出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認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導演叫賴聲川,並從此啟蒙了戲劇認知。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13年《如夢之夢》演員在四面的舞臺上。上劇場供圖

今年年初,賴聲川在這部戲上達成了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如夢之夢》在賴聲川的專屬劇場“上劇場”完成了它的首秀。他為了嵌入可360度旋轉的“蓮花池”,將自己的劇場拆掉了三排觀眾席,讓坐在“池”中的90多名觀眾能與環形舞臺上的演員們保持不到五米的親密距離,而上劇場的挑高和座椅高度設計正好滿足了觀眾能得到全景式舞臺視野的體驗。

“《如夢之夢》在我的生命中是一個太特別的作品。它的創作,跳脫出一般的思維模式與演出形式。它的演出,讓觀眾用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看待劇場,進而用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看待人生。”

━━━━━

上劇場落成後,重新思考戲劇商業化

如今除了不停創作新作,賴聲川還有一個身份上的最大轉變,就是開始不斷思考如何經營好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2015年12月5日,上劇場在上海美羅城五層正式,這個由賴聲川親手設計,面積達2800平方米,實際座位數699個的劇場開業,至今仍被他看作是一次圓夢之舉。“這是我認為這幾年裡最重要的改變。”賴聲川覺得每一個戲劇人都夢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劇場,他也不例外,可當真正擁有了以後才瞭解到運營的不易,“如今在全國範圍內,或許沒有幾個民營劇場能靠自己的票房盈利,當初將一個劇場放在喧囂的商場裡面,算是我一次大膽的嘗試。”

回想起劇場開幕當天,賴聲川選擇上演的劇目是於2003年創作的《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選擇這部戲開幕的原因,是賴聲川記起,當年該戲在臺灣首演時正值非典肆虐時期,而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這部作品卻能在臺灣劇場連續上演15場,每場1500多個位子均座無虛席。談到這裡,賴聲川不禁感慨,“距今正好過了15年了,似乎很符合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2015年12月5日上劇場開幕大戲《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主演鄭佩佩。上劇場供圖

上劇場的建成,讓賴聲川這三年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上海,“當一個人被一個地方鎖住時,其實會感到更加的自由自在。”在全世界範圍內幾乎沒有幾個完全可以由劇作家自己去計劃的劇場,因此賴聲川對擁有了上劇場一事始終感到開心:“上劇場目前全部盈餘靠的是票房,我在想,30多年演工作坊就是靠票房,現在我們這個模式依舊可行。我現在看上劇場覺得成績已經非常好。在這三年內,行業內有得到一種共識覺得它是中國最好的劇場之一,這點我們很欣慰。”此前的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如今談話的字裡行間裡多了更多關於戲劇商業化的思考。

回想起2006年剛到大陸時,賴聲川感嘆此時整個大陸市場變化太大,“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已經建立了‘商業劇場’的樣子。但社會的發展固然需要‘商業劇場’,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思考,當大家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商業方面,把劇場變成是一個生意去做的時候,其實藝術就不見了。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年的大型戲劇節,國外戲有那麼多選擇,而我們的華語劇目可選之作非常少。”在採訪的最後,賴聲川竟陷入了這樣的沉思。

━━━━━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賴聲川:我的內在還是很穩定的,沒有太大的改變。

新京報:這十五年,你經歷最美好的事情和最遺憾的事是什麼?

賴聲川:從來不去這樣看待人生。對我來講經驗就是經驗,遺憾和歡喜都是你加上去的價值判斷。你加了這些價值以後,不管它是順境或逆境你就很難去享受這種經驗本身。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賴聲川: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從來不去期待。

新京報:未來,你對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賴聲川:我不會去期待,因為這些都是在我控制之外。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郭利琴

━━━━━

微言

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賴聲川提供了模板

舞臺劇有其獨特的存在方式,劇場的受眾人數有限,如果與影視劇拼票房,顯然不佔優勢,但是影視票房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效益,舞臺劇卻可以巡演幾十年,甚至於像古希臘戲劇一樣上演兩千多年。在這十幾年,華語戲劇市場化的進程中,賴聲川的戲劇生命力比較強,他的作品在各地巡演,形成了文化產業的發散性效力。

衡量一部戲劇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在於其思想深度、藝術品質、廣泛的傳播性與演出的持久性,賴聲川編導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如夢之夢》等作品具備了這些特點,不僅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而且在巡演中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值得總結的特點:一是賴聲川主導的集體即興創作方法,對於開掘個體生命經驗、把握劇情走向、統籌戲劇要素、保障演出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創作主體的賴聲川,可以統領和決策一部戲劇從創意到實施的全部過程,以及劇本成型與演出效果的交互影響、良性互動。

值班編輯 吾彥祖 花木南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高產賴聲川,“不停地創作,才是我的個性”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