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經典?

為什麼要讀經典?

為什麼要讀經典?

經典是什麼?


為什麼要讀經典?


經典就是我們常聽人說,"我在重讀……"而不是"我在閱讀……"的那類書。 經典名著就是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恆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以及流傳的文字作品。

說實話,我想不少人只在學生時代閱讀一些經典作品,至少我是這樣,中學時的我閱讀各種世界名著,現在的我看網絡小說打發時間。因為讀經典並不輕鬆,很多作品你要去了解作者的情況和時代背景才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意思,我第一次讀卡夫卡的小說只能感受到荒誕,魯迅先生的文章更是我童年時做閱讀理解的噩夢。

經典之所以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知識的沉澱。閱讀經典就是在學習,而學習又是一件"苦差事",比如讀小說時我們和作者可能有著巨大的代溝,使得一些情節讓人無法理解,但我們仍要堅持讀經典,即便從利益的角度看,不讀名著的人會和周圍的讀書多思考的人相差很多。

為什麼要讀?


為什麼要讀經典?


博爾赫斯說過:"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每一次閱讀經典實際上都是一種重讀,每一次重讀經典,就象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因為經典從來不會說,它當說的已說完了。

這便是經典的魅力。


縱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他們大多內心篤定,有自己的想法觀點,並堅持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最後能越走越遠。我們的世界有足夠大的度量,容得下各種各樣的想法。但是,怕就怕沒有獨立的思考,不能明辨是非,跟著浮於表層的潮流四處飄泊,最終茫然不自知。我遇見過這種人,看過一些標籤性的結論,聽過一些消極的聲音,就開始怨天尤人,這顯然是不理智的。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巨大的信息洪流,大量碎片化無用化的信息變成了"信息噪音"也在干擾著我們。孩子們更容易受到影響,可能會把淺薄當深刻,把高音當強音。所以更要讓孩子們讀經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課程或者考試,閱讀經典可以引出超齡眼界和心胸,經典中蘊藏的哲理已經經過時間的考驗,不是那些雜亂的信息能比擬的。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通常也只能維持幾天的熱度,隨後就歸於沉寂,但經典可以永世傳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研究表明:"對於培養性格,只靠說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有效達到塑造性格的目的。"

經典具有特異的影響力,它們不可能從頭腦中清除,它們潛藏在大腦的記憶層中,披上了集體或個體無意識的偽裝。

人生有限,選擇讀經典可以儘可能獲取更豐厚的知識。我們或許會感到經典枯燥又或是不認同其中的觀點,其實即便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能互相理解,我們也不需要全部接受書中的觀點,我們先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經典。

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但同時我們又無法離開這種背景噪音,經典是隨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哪怕在截然對立的興趣控制著局面時,也是如此。我們讀經典也無需放棄一些非經典的興趣,畢竟對經典的解讀也要符合自己的環境。你可以從經典中借鑑,並將其種在內心的土壤中,長出帶有自己個性的樹苗。

經典不一定教給我們以前不懂的東西。在經典中,我們有時發現的是某種自己已經知道或者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但不知道是該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其聯繫在一起,這同樣是一種帶給我們莫大歡愉的驚喜。通過閱讀經典,我們感到它們遠比傳聞中所想象的更新鮮、更出乎預料、更不可思議。

如何讀?


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在前面也提到了經典難讀,這是共性,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也在“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名列前茅。這本書“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幸苦不尋常”,也並非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理解曹雪芹筆下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以及“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中所浸透的空幻與淒涼的。

我讀《紅樓夢》時也異常艱難,那要怎麼讀?

著名評論家解璽璋在談到讀經典的訣竅時這樣說:“別無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認真讀下去。”

對,只有一字一字認真讀下去,可以先讀感興趣的作品豐富自己的素養,再啃難啃的“大頭”。

最好是要做讀書筆記,一定量的輸出是必要的,這裡就不說被老師們不停復讀的記筆記的用處了,至少記筆記能給自己安慰,讓自己堅持下去,畢竟努力不會欺騙自己。

什麼時候讀經典都不算晚,很難說孩童時期讀就是好,而現在是過時的,這也跟命運一樣,充滿偶然的機遇,無論何時閱讀經典都對人們的成長有益,也許經典不會讓你我知道如何在人生之路正確前進,但會讓你我明白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如何更好地面對自己,面對他人,怎樣能夠活得更加坦然。

現在拿起書本還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