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炎帝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為什麼連草原漁獵遊牧入主中原也會認祖炎黃?

長公子扶小蘇


漢族的傳統意識裡最講血統。漁獵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往往也自認炎黃後裔。這和很多朝代更迭時,都會產生天降異象的說法一樣,出於政治需要!

《五帝本紀》是夏的前傳,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將夏的祖先講的清清楚楚,近似於家譜。

夏的始祖軒轅黃帝代神農氏為天子,黃帝有兩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玄囂這一支比較簡單,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嚳,嚳生堯,五帝中按時間順序,2號帝嚳和3號帝堯屬於這一支;昌意的一支則比較複雜,昌意生顓頊,顓頊又生窮蟬和鯀兩支,其中窮蟬一支是,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另外一支鯀講的簡單,鯀生禹。五帝中按順序,1號帝顓頊、4號帝舜和5號帝禹屬於昌意一支。

黃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繼位帝王的都和黃帝有血緣關係。單從血脈來說,從黃帝開始就是家天下。黃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繼位帝王的都和黃帝有血緣關係。

司馬遷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血統正宗是漢人骨子裡的概念。在上古時期,所謂的華夏與蠻夷之爭關係部落生死。在爭鬥中不斷強化人們的種族血統意識。因為一旦被打敗,就基本意味著部落的消亡。

民族總有興衰,漢族王朝覆亡也發生過。但是人們的精神圖騰不能倒。不願承認,不想接受,也就把異族政權都划進來,也算華夏民族,當作炎黃子孫了。而出於穩定統治的需要,異族統治者也樂於接受這一安排,達成共識。

其實,歷史上華夏的地盤是在不斷擴張的。與周圍不同種族人群,在和平與戰爭中互相磨合,學習外族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如 冶鐵,促成了種族的進步。

最後要說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於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未來只有交流共容,互相走近,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千萬不要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狹隘與短視的泥潭中!


趙不四六


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 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關於對炎黃二帝最早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他們都起源於陝西,後來隨著華夏部落的日益強盛,不可避免的與東夷部落發生軍事衝突,最終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統一中國北方 奠定了基礎。因而被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總結

諸如後世王朝夏商西周都自稱自己是黃帝直系後裔,依次樹立政權的正統性。而匈奴族與華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後來入主北方的遊牧政權北魏為了鞏固統治,也自稱是皇帝后裔。


甲申易樞


【寒柏隴臥子/答文】

黃帝、炎帝和蚩尤是古書記載裡中國遠古時代三個部落首領,炎、黃兩族擊敗蚩尤後和九黎族(夷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成為中華古代文化的搖籃。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把黃帝和炎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胄”。

黃帝與炎帝二族及蚩尤族的起源和變遷過程

現在流傳下來的關於“黃帝”的記載和傳說比較多,大概是因為定居中原地區的氏族和部落中,黃帝一族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及文明程度也比較高。

傳說中的黃帝為姬姓,號軒轅氏,也有稱熊氏。魯迅的《自題小像》中有一句著名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以“軒轅”來象徵中華民族和國家。

“黃帝”和“炎帝”二族,最早都居住在陝西。黃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北洛水一路南下,到現在的陝西大荔、朝邑;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走,到達今天山西南部黃河之濱,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一帶。

黃帝族的後裔主要是姬姓部落,所以涿鹿一帶曾有過不少姬姓的小國部落。黃帝族在逐漸向東北方向遷徙到定居的過程中,他們的生產活動也由遊牧發展為從事農業,開始馴養家畜、種植作物。

年深日久,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黃帝就成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始祖。


炎帝為姜姓,號神氏幣,應該是由於這一族最早從事農業的緣故。

炎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岐山東面,他們向外發展的路線和黃帝族不同,路線偏南方向。炎帝族沿渭水東下,順黃河再向東走,到了河南西南部,最後到達現在的山東地區。


蚩尤是九黎族的領袖,九黎族原來是居住在中國東部的夷人部落(夷族)。蚩尤族活動的地區,大約北自山東南、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到河南南部,南面達安徽中部,東面一直到海邊。

蚩尤族最初的時候,活動的範圍很大。可是後來由於與炎黃兩族相爭,有一部分九黎族南下與南方的土著苗蠻所屬部落居住生活在一起。因此,後人也認為蚩尤是南方苗蠻(夷族)的祖先。


炎、黃二族聯合擊敗蚩尤族,並與其他各民族互相融合定居中原,發祥出中華古代文明,也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 炎、黃二族與蚩尤九黎族的“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

蚩尤九黎族是最早進入中國中部地區的,當炎帝族向中部推進時與九黎族相遇,雙方發生了衝突。兩族經過長期的鬥爭後,九黎族獲得勝利,炎帝族被迫逃往河北涿鹿地區。

後來炎帝聯合黃帝與蚩尤大戰一場,九黎族的首領在這場戰鬥中被殺了,這就是史書古籍上所說的“涿鹿之戰”。

蚩尤九黍族與炎、黃兩族的鬥爭很激烈,雙方戰鬥的時間也比較長。後來九黎族在蚩尤死後每況愈下,最終寡不敵眾,失敗後一部分加入了炎、黃兩族;一部分就南下到後來叫做荊楚的地方,同南方苗蠻少數民族居住生活在一起了。

炎、黃兩族在互相聯合、共同打敗九黎族後不久,他們雙方之間又發生了衝突。兩方在坂泉(今河北懷來縣)地區接連打了三次大戰,最後炎帝戰敗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坂泉大戰”。此後,這兩個從陝西發源的部族,進一步結合在一起,融合九黎族的一部分,在中原地區生活定居下來。中華文明遠古時代的三個部族,互相融合的過程曲折坎坷,是很不簡單順利的。

“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在後世流傳記載中,是兩個在那個時期有決定性的重大事件。說明了最早定居中原地區的遠古民族,是由黃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組成的。

—— 炎、黃二族融合各族,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共同的始祖,炎黃子孫遍佈中華

炎、黃兩族和部分九黍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後,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兩岸,使這個地區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

古時候,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間,居住在這裡的人自稱是“華族”,所以便把這個地區稱之為“中華”。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華族與東南方的夷族,以及南遷的九黎族、苗族、蠻族等各族,在經濟、文化上互相影響,關係也日益密切,中原文化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

進入到階級社會後,這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春秋時自稱為“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為“華”或“夏”,“華夏”就是漢民族的前身,“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所以,後世各族人民都把炎、黃二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冑”的原因。

最後,寒柏覺得關於黃帝、炎帝、蚩尤的傳說,說明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文明源遠流長;從遠古時代起,中華各民族就為互相融合、共同發展而奮鬥拼搏著。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先秦史新編》等。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本人專注於文化歷史、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書法、郵票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其他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