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有可比性嗎,你怎麼看?

萊特寧說遊


應該沒幾個人拿父母直接比較,但是和一個富裕家庭的朋友在一起,而他現在的擁有房子車子,來自家庭的幫忙,不經意間的落差就會展現出來,明白人都知道是父母的差距,但有些家庭一般的人會“主動”拋出如自己家庭一般,父母能力不行,來緩解這種落差,是一種自己揭開“傷疤”的自嘲,要是對方揭開你傷疤可能更“難過”。


殿糖計劃


為什麼有的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有可比性嗎?你怎麼看?

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是老人思維規律的表現。和別人的爸媽比,所涉及到內容無非就是這兩個方面。和好的比和差的比。這種比的內在是老人心中,有委屈不如意。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

老人拿自己和其他人爸媽比,具有兩面性。可比和不可比。說有可比性,因為老人到了這把年齡,都對人生基本上看法是一致的。懂得了捨得明白了拋棄,都知道了餘下的日子如何度過。

說沒可比性,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獨特的個性,存在著知識內涵的差別,修養的高低,心態的各異等。

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是有可比性的。原因就在於老人大都步入老人行列後,基本上都有一種同樣的心理。

舉個最切實的例子。在子女對老人孝心上,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通過日常的觀察和分析,很多事實讓老人覺得,其他爸媽的兒女,對待敬老孝老的孝心方面,確實比自己的兒女們做的好。這個可比性,就是用一個字“孝”來衡量的兩種結果。一個好一個差。不比你怎麼能知道誰家的兒女對老人有孝心哪?這個可比性是實在的。因為所有的老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都是有孝心的。

那個時代養兒能防老,如今養兒不僅不敬老孝老,反而啃老。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孝敬父母感恩報恩,都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唯一底線和標準。

僅用孝敬老人這件事來說明,老人拿自己和其他人的爸媽作比較。是有它共性可比的。

沒有可比性。由於心態各異,對為人處的態度就會出現很大的區別。如現實生活中有些老人,到了這

個分上了,還扣扣嗦嗦省吃儉用,用委屈折磨自己的錢,留給兒孫。

相反,有的老人越活越明白。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給兒孫做馬牛。吃營養的,穿時尚的人生雖時日不多,只要活一天也要快樂二十四小時。

老人拿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比,存在兩面性,有可比的一面,可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的共同心理。也有不可比的另一面,是因人因事而異。這也是事物兩面性在可比和不可比中的規律體現。


高天興1


這樣的老人也不是在老了後和別人比的,因為“比較”這個事情可能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是人的自我部分的意識反應。

人們需要藉助別人的眼光形成一個自我形象。那就離不開以別人為參照標準。這必然存在比較。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比較就沒有自我。“比較”刷出了存在感和自己的價值。

老人們年齡都大了,一方面比年輕人更直接面臨著生老病死的挑戰,怕自己沒用了,怕給家人添負累,內心也會有焦慮和擔心。一方面經年累月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資源,內心又是充滿驕傲和豐盈的,希冀能繼續和他人分享,並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賞。

從這樣的心理狀態去看,老人和別人去比較,是他們的一種情感訴求,在和外界的鏈接中看見自己。看見自己,其實是每個人都願意的事情。

有的老人看似是在和別人的爸媽比,其實也可能借自己的現狀在比較各自的兒女,褒獎,訴苦,或者其他。

當老人在比較的時候,不妨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想想他們要表達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